您好,欢迎来到包装印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章 > 印后技术

印后的困境:传统技术与数码技术两者难兼得

2007/8/10 15:04:24 人评论

印后工序在当今数码技术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正处于一个两难窘境。  印后自动化技术    回忆一下,在IPEX 2002展会上,制造商们展示他们如何解决数码化印后技术方面的所有问题,尤其是在全彩色印刷方面,如需特别仔细地处理色粉层或数码印墨以避免在印件上留有擦痕等等。在IPEX 2002上推出的传统印后设备,有更多是无轴的,由伺服器控制,而不是由变速箱控制,从而给人更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机器的调配方面,并且可节约保养费用。此外,除了大多数加工程式已经接近它们的物理速度极限(印刷机的最终印刷速度只能是纸张被实际输送的速度),不少新的印后设备不光是在前端,而且从中端至较低端都将被完全自勤化。    对印后设备来说,自动操作基本上意味着加装作业准备的电子控制,以及包括标准版式如 CIP4的运用。   印后技术数码化进退两难    正是由于自动化,印后的两难境地才会出现。“自动控制对于印后的技术的未来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说法,本身是十分正确。第一,在整个印刷业都在朝着交工期限更紧、作业周期更短而导致更多的工作转换及需要缩减设定准备时间的方向发展之际,印后商也面对不断增加的压力。第二,自动控制能减少劳动力,解决由于熟练操作人员减少而带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尽管电子控制比手工作业准备操作更精确性,但要像印刷机自动化那样,使印后设备完全自动化,从经济成本上看,是有困难的。实际上,在机器方面增加某项这类开支,在现实中并不总是合理的。    自动化意味着在线或串联联机运转,即以最小限度的操作来生产最后的成品文件。然而,在版式、程式灵活性与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交替换位现象。例如,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最高速度,只能与其中最慢无件的速度相同;如果有一个元件出了故障,则整条生产线都会停下来。经验告诉我们,系统中一个以上的单元结构从来不会同时运转至下一道工序。    更严重的缺陷可能是缺少灵活性。不管你是一个印刷商,还是一个专业的印后商,这是一条基本的准则。为了获得更多的控制,而已经建立起一条完整流水生产线的印刷商,需要使设备尽可能不停地运转;而已经因“一条龙”这一趋势失去了许多业务的专业印后商,则需要使自己的经营多样化。        离线/近线操作    可供选择的办法当然是离线,或目前一般称作的“近线”的操作。你可因此获得灵活性,并可利用自动化的作业准备来减少机器的设置次数,特别是在使用标准版式如CIP4时。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须将印好的产品由一台印后设备移至另一台,因此交工的时间会拖长,劳动力成本也会提高。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而且这种浪费会随工序种类的增多而上升。    人们开始寻找实用的工作流程方案。在线的或串联式联机的方案是全自动的,或至少是尽可能全自动的;如果输出形式,预先就某个特殊的产品类型确定下来,那么,这个方案则最有可能成功。换句话说,相对于生产线的全负荷运转,获得可靠和快速的输出是更为重要的。    相反以赢利为目的的印刷业务,为使印刷厂满负荷运转,你不仅需要最大的灵活性,而且还需要从机器那里得到最高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它们的能量,承担额外的工作量,增加营业额。    在这类情况下,最好的方案很可能是近线方式。       作业中的断点    同样的要领也能应用于印刷业生产,即在生产线上制成一个作业中断点,产品可在此被移至一个离线的设备装置。这个中断点的典型位置,可以是印刷品能够用人手最轻易地移动到下一阶段生产工序、且其生产速度也是以其他标准来计量的一处地方。”    使用印刷机或数码印刷机进行作业时,速度主要是以每分钟或每小时多少米或多少张来计量的。然而,产品一经形成,速度就是由每分钟或每小时多少个单位来衡量的。    在这里有一个天然的中断点,尤其是在通常的速度差异出现的地方。尽管印刷设备的最高速度能够准确地与一特殊产品的专用印后设备相匹配,如印制一本20页的小册子,但只要小册子的页数有变化,则要么是印刷机,要么是印后设备就不能以最大的生产能力运转。    利用这种天然的中断点来使在线或串联作业,转变成近线或离线作业,就有可能在最高速度上操作所有的机器,并可以通过使某些机器运转的时间比其他机器长一些,或某类设备比另一种多一些,来维持现有的技术设备状况。这也意味着现有的印后器材能够得到继续使用。    事实上,单元结构生产方式的最好情形是装置多台印刷机和多台印后设备,以保持作业上的灵活性。甚至就连两台印刷机加两台印后设备,都可以有较大的益处。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