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印花工艺之一。一般是先用溶蜡在布上绘好精美的图案,然后拿去染色。用沸水去蜡后,再用清水漂洗凉干。这样,被蜡覆盖的地方就漏出底色花纹,晕染自然。在布衣、苗、瑶、仡佬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甚广,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欢采用蜡染作装饰 关于蜡染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得很远很远,一直追溯到"造天地" 打"撑天伞"的神话时代。苗族神话说,制造"撑天伞"的姑娘娃爽,她在摊晒缝制撑天伞用的白布时,蜜蜂飞到布上弄了许多斑斑点点的蜡渍。她便把这些布用腐烂的梨花树叶染黑,希望看不出污渍来,可是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没办法,娃爽只好把布拿去洗,结束污渍洗净了,并且人们惊喜地发现那些白布成蓝底白花的布,非常漂亮。以后,人们便将蜡染术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其实,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在远古时就善于利用草实、树实、树皮、植物茎叶的浆汁以及各种动物血、矿物等作颜料来印染布料织物。至今,苗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的蜡染仍驰名中外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是独特的民间工艺。苗族姑娘从小就在长辈指导下学习“点蜡花”,待到长大成人时也就成了熟练的蜡染能手。蜡染一般在每年八月和十二月农闲季节进行。苗族蜡染一般用于制作衣、裙、头帕、围腰、被面、床单等,其图案取材多来自对大自然与社会环境美的追求,花、鸟、虫、鱼、河流、山川、田园等都是苗族蜡染中最常见的花纹图案。 近年来,还广泛用于时装面料和装饰织物上。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此时“释板取布”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可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徭斑布。 制作时,用蜡刀蘸取呈熔融状的石蜡按设计图案要求,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鱼﹑虫等,待石蜡凝固后,将织物浸入染液中染色(以蓝色为主)。由于石蜡质脆,所以在描绘的图案上,在蜡质冷却龟裂后自然会出现许多裂纹,致使染液在织物上形成相应的不规则花纹(称冰纹)。 染色后,用沸水脱蜡即显现图案与花纹,于是就到了具有特殊风格的蜡染制品。织物表面呈现蓝底白花,在花纹部分,色泽浓郁,蜡纹精细,花型浓淡正反面基本一致,还有精细别致的冰纹,别具风格的韵味。这种蜡染制品的图案与花纹其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性与欣赏性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蜡染织物一般为棉织品,颜色多为蓝色,而采用的染料则是天然靛蓝。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审美观念和情趣的变化,蜡染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特别是深受青年女性的青睐。因此,蜡染的色彩也比以前更加丰富,加上不溶性偶氮染料和活性染料等被广泛采用,有力地推动了蜡染的发展。目前还出现了采用机器双面印花的仿蜡染产品,效果虽略有逊色,但价格较低廉。蜡染产品广泛用于衣裙﹑被面﹑背包和旅游产品,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案粗犷﹑自然﹑典雅﹑古朴,别具韵味,是印染产品中永不败落的一朵奇葩! 来源:五洲搜索
相关资讯
-
良好的粘合应是涂在波形瓦楞纸和面纸之间的粘合剂经过高温烘烤迅速糊化后,纸和粘合剂牢固结合,经专用设备和附件将其剥离时,撕裂的应是纸的纤维,而不应是粘合剂脱开。 瓦线使用的粘合剂,在配制过程中,主要控制粘合剂的固体含量、糊化温度和粘度。 瓦线粘合剂三…
2025/6/29 13:40:17
-
在进行印刷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控制好印刷纸的温度和湿度,很可能会因为产生闷车现象而阻碍整个印刷过程的进行。 印刷机对纸是非常敏感的,假如温湿度控制不好,便容易使纸产生荷叶边,对印刷输纸及印品套印产生影响。 机器在正常印刷时,输纸头、前规、拉规、输纸…
2025/6/21 9:02:02
-
精装书工艺怎么说更专业?用一张图告诉您!快来看看吧!封壳:由封壳面料包在封壳纸板和中径纸板上环衬:粘在书芯上下两面,起装饰作用并使书芯与封壳连接。通常是对折页,粘口粘在书脊一侧书背纸:一张薄纸粘在纱布上,起加固作用纱布:粘在书芯背面,起加固作用 堵头布…
2025/6/20 8:09:21
-
紫外荧光油墨(ultra-violetfluorescentInk)是由在油墨中加入相应的可见荧光化合物而制成的。其防伪特征是:印刷品在普通光线下看不见,在紫外线下,可发出闪闪荧光。 紫外荧光油墨有隐形和有形之分。应用紫外光(200—400nm)照射激发而发出可见光(400—800nm)的特…
2025/6/18 7:55:51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