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盲文(又称点字)印刷品问世于1838年的法国,至今已有170年历史。纵观当今世界的盲文印刷,无论其载体是纸张、塑料还是金属等基材,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盲文书刊可归为两大类:一是本文将介绍的空心盲文,另一类是20世纪至今我们所见到的图文并茂的实心点盲文书刊。
盲人使用的文字叫盲文,它以6个凸起的小半圆点为基础,由1~6个不同数量和不同位置的变换,排列组合成63个国际上通用的点符号,也称其为点字或盲文符号。
盲文是一种拼音的点阵符号,可拼出世界上各国和各种民族的语音。如我国现行盲文的b(1、2点)、p(1、2、3、4点)、m(1、3、4点)、f(1、2、4点)几个声母就是这样、、、表示的。63个不同变幻的点符,由6个点排成竖长方形,每个符形称作一方,左侧从上至下为1、2、3点,右侧依次为4、5、6点。点子的直径有1.5mm、1.0mm、0.5mm等数种,前两种多在印刷时用,后者在书写时用。点高约0.2~0.26mm,每方点子横距为2.5mm,垂直距离为5mm,横向方与方之间为4mm,比方本身2个点距远,竖向方(行)与方之间的行距为5mm,与本身竖距相同,这样便于盲人的摸读,一般东方人手较小,多采用2.5mm×5.0mm的规格,西方人手大,则用2.8mm×5.6mm的规格,盲文书写时用的写字板也多为上述两种规格,为记录方便和省纸,也有用2mm×4mm、1.5mm×3.0mm等规格的。
盲文印刷是特种印刷中的重要一类,现将其四代产品简略陈述如下。
第一代空心点盲文印刷
1874年英国传教士带来了盲文和印刷盲文的设备,当年北京盲校创立,他们使用传教士赠予的简单印刷设备印制盲文课本。该机由上下两层一头相连结的机构级成,上下层的钢板上分别有规则排列的圆孔或圆坑。印前先排版,根据文章的内容,将专用的圆头小钉分别插入上层钢板的圆孔中,上面再盖上一块钢板将排好的盲文版压实。印刷时把纸张放在底层上,再将上层慢慢放下压住底层,还用一铁辊在上面滚压一遍,再将上层抬起,就可取出一张16开有凸起圆点的空心点盲文印刷品。由于全都是手工操作,效率很低。据说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盲校也使用过类似的盲文印刷机,印出了盲文课本和盲文月刊《灯塔》,当时还印有《协定盲字乐典》,内容是音乐符号的表示和使用方法,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因机器散失,盲文出版物多为手抄本。
第二代空心点盲文印刷
解放后,我国盲人李订等人经多次试验,请铸字厂铸造出比一般铅字更硬的盲文铅字,一套35个,其中除5个不能倒过来用外,其余均可以倒过来成为另一个盲文符号,然后仿照汉文排版的方法排出盲文的书刊版。印刷时选用去掉给墨系统的圆盘机(俗称“老虎嘴”),最初是单面印刷,后来又改成两面套印,纸张利用率增加了1倍。自己改造的盲文排版、印刷技术和设备为出版、印刷盲文课本及书刊等读物提供了方便。1953年我国出版印刷了第一本盲文书《谁是最可爱的人》,横16开,使用的是牛皮纸,单面印刷。
第三代空心点盲文印刷
1957年,苏联赠送给我社一台盲文制版机和一台盲文印刷机。制版机类似小型冲床,上面的冲头有6个孔,机下有6个可升降的冲针,冲针头是直径为1.5mm的圆针头,操作台面右上有6个操作钩,5个在前面由右手5个手指肚按压,靠手掌下中间还有一个按钮,可由1人操控6个按钮分别升降,制版机中间有一马口铁的版框可以前后、左右移动。后来又请上海一印刷机厂家仿制了数台制版机,改为左右各3个按键的操作机构,打盲文犹如两手弹一架6个键的钢琴,制成的版是叠在一起的双面马口铁,上面布满敲击好的盲文半凸起的圆点。印刷机是台除去墨辊等机构的“鲁林机”,后来曾用过PE802圆盘机、P401印刷机或P801方箱平压印刷机印刷盲文书刊。印刷时印版下面固定在印刷机受压面,上面挂在可以张开的印刷机给压面,由人续纸取纸。
1979年,由科技人员同北京市印刷机修配厂成功地将自动造纸、取纸机构安装到盲文印刷机上。原来的机器需要手工送、取纸,一个工人只能在一台印刷机上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手指常有被压的危险。新的飞达机构装上后,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看管2~3台印刷机,安全省力,效率成倍提高。
1984年上海盲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资助下,从德国进口了PUMAES电动盲文制版机和海德堡平压盲文印刷机,这2种设备同苏联送的制版机、我国装配的有飞达的印刷机相似,只是又增加了一些电动控制机构,飞达机构不是上下往复给、取纸,而采用转盘设置给取纸,生产效率比较高。
装订时,一般较薄的盲文书刊用骑马订;厚的书刊起先是5张为一沓,用手握一长方形小铁块放在一规矩板上,用手工刮压出一个窄边,再手工用蜡线装订,最后贴封面。有一段时间也曾运用边上打孔、穿线装订的方法。20世纪60~80年代,上海订书机械厂将通用的SX-01型锁线机后面的规矩稍加改动,将锁线穿孔等针直径加粗,变手工订书为机械锁线,但因120g/m2特制牛皮纸厚且韧性大,只能把原来5张一沓改成3张一沓。
1978年初,盲文出版社的科技人员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工程师周峰等的指点下,经多方调研设计,研制出了专用于盲文装订用的MZ-1型盲文折页机,1980年正式用于生产,后又造了2台MZ-2型盲文折页机,至今已使用近30年,仍在使用。该机参照信封机,除传动机构外,主要由压印、裹边、压实3部分组成,用后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加快了折页速度,为锁线、贴封面工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还有一种用塑料薄膜制作的盲文书刊,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天津盲校1981年用国产吸塑机,利用废旧塑料薄膜成功地做出空心点盲文和凸起的图形,当年7月召开了技术鉴定会。用这种工艺印制的空心点盲文和图形,对提高盲校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其最大制作面积为4开。后来上海盲校从美国引入了一种吸塑机,印制面积为16开。
第四代空心点盲文印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盲文出版社与有关协作单位,先是完成了“计算机盲文制版输出系统”,后又成功研试了“汉语明文·盲文自动转译系统”。前者实现了原稿(盲文、汉文或汉语拼音稿)输入、校改、制版输出,全过程由电脑控制完成;后者以电脑和相应软件为基础,以汉字文本为原始教据,实现自动分词后转译为盲文。由此我社也步入了电脑录入、转换,校对修改自动制出盲文版的新时代。现在录入时选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茅予杭教授等研发的盲文键盘程序,变单敲键为同时可敲多个键。因电脑升级换代较快,所以转译系统等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或开发。另有PBLA盲文处理机,由训练有素的盲人操作,将录入排好版的软件进行校改,直到没有差错。下一步用德国生产的PUMAⅣ型或V型自动制版机,直接和工控机相连,即可将软盘自动转换,敲击出盲文印刷用的金属版,该机叫盲文电脑刻印机。
在香港盲人辅导会的鼎力协助下,1993年盲文出版社接受了挪威视障人协会捐赠的BRAILLO400S和1996年由德国EZE机构赠予的BRAILLO400SR两种盲文印刷机。两者均可不用盲文金属版,而直接与电脑接通,将排好的软盘放入驱动器,发出相应的指令便可印出盲文印刷品。400S型要用加工好的专用牛皮卷筒纸,这种纸张两边有传统用的圆孔,印后还可压出纵向和横向的裁切虚线。其每小时可印出双面盲文1200多页,页面大于16开,但印后尚需人工将两边撕掉并横向撤开,效率不算高。而400SR型则有所改良,将复卷裁切后的卷筒纸放在专用输入进纸机构上,印机上有麻辊传动,机上带有裁刀,最终可输出一张张切好的成品,速度较400S稍慢,但却省掉印后撕边等工序。
20世纪90年代末,BRAILLERRESS圆辊盲文印刷机又增援到盲文出版社,印前将带规矩孔的制好的盲文金属版,分别包在2个相对的滚筒表面,卷筒牛皮纸从2个圆辊中间穿过,每小时能轧印出盲文印张7000页,印速类似双面胶印机。现在合理调配上述不同设备,不仅能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的印刷,更可以大量印刷盲文书刊。如今每年可印盲文读物2000万字以上,品种超过200多种,比20世纪80年代翻了1倍。一些有影响且十分实用的书籍,如《实用按摩推拿大全》《汉语成语小词典》《精选英汉词典》等,外国名著《复活》《简爱》《悲惨世界》等也相继问世。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英语盲文书也推荐给一些外国盲文读者。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