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数字打样问题。 企业使用CTP技术后,传统打样方式已不能使用,只能是采用数字打样方式,但日前数字打样色彩与传统打样有——定的距离,报业对打样要求不高的情况,尚能接受;而对于书刊印刷中——些色彩要求高,特别是对一些专色或色彩有特殊要求的印刷品如何处理,这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传统打样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由于打样和制作印版使用的是同一张胶片,过程也基本相同,所以原稿上的内容都得到了保证,如图像、分辨力、出血、修边和套准标志等内容。而CTP将彩色样稿输出到不同的系统上,如彩色打印机和其它的数字输出设备。在这一过程中,每经RIP解释一次,都会影响到排版的格式给最终的印刷品质量带来很大的误差,除非RIP的问题解决掉,数字打样的问题才会解决。 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是:“RIP一次,多次输出”。即一旦由一个RIP将组版文件解释成矢量格式,或网点阵列后,就可以将这个矢量文件多;欠输出。这样可以去除许多重复性的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也可保证样张的质量。 另一个方案是Adobe公司提倡的PDF(便携式文件格式)格式,这种格式可以确保无论将文件输出到什么样的设备上,都是一致的。 ③拼版问题 由于报纸的版面组成非常复杂,每—标题版面的组成方式千变万化(包括电子文件、胶片、纸稿等),因此,要求拼版软件要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④印版的色标问题。 在传统制版过程中,各色版的色标是在晒版过程中贴在胶片上面一起晒到各块色版上,或者由对开幅面的照排机直接输出到对开胶片上。在CTP新工艺中,由直接制版机输出的各色版上没有色标,所以必在CTP系统的RIP或拼版软件里制作。直接制版简化了工艺流程,但同时也使人们看佯、检查错误的机会减少了,一不小心就会出错,一旦等制完印版后才发现错误,整张印版就得重制。所以可以这么说,计算机直接制版虽然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套准精度,但芒出错就需要重新制版,无形中会增加成本。用胶片晒版有错可以拼贴软片,但若采用直接制版,一不留神就会废掉一张版,因此。在直接制版操作过程中需要细心、细心、再细心。 ⑤色彩管理问题。 计算机直接制版的色彩管理问题也相当重要。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即使有了统一的标准。原来已经采用色彩管理技术的用户可能仍会沿用他们用惯了的方法,而且,由于许多印刷者不太相信色彩管理,其应用进程会比较缓慢。 2,经济方面问题 ①设备投资大。 目前CTP设备的售价比较昂贵,一般机型报价约为200余万元人民币,限制了这项技术在各中小型企业的使用和推广。但是,世界设备和版材制造公司要想在各国全面推广应用CTP技术,就必须考虑其价格在企业的承受能力,在技术、材料等方面不断研究改正,以降低其成本,特别是不少世界著名的印前制造公司加入竞争行列后,技术与售价将是主要的竞争焦点,我国已有数家单位早已对CTP技术投入资金与人力进行研究开发,有望早日实现国产化。 ②进口版材价格昂贵。 版材是制约计算机直接制版推广应用的瓶颈。从目前的市场看,直接制版版材依赖进口,其价格比普通PS版高出25%~40%。若考虑其它因素(如重新制版),实际上采用CTP技术对从事商业印刷的企业而言,版材成本会高出33%~60%;对从事报纸印刷的企业而言,则高出100%~150%,不需要显影的新型版材价格更高。热敏版将来如果能大批量生产,价格会便宜些,相当于PS版价格的2倍。因此,版材的国产化问题将尤为突出。 由DTP技术成功向CTP技术 转化的基本需求 顺利实现由DTP向CTP转换的关键所在: ①要注意与前端系统的接口技术,即:彩色印前处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技术,以及后端设备的数据与技术的完善化。对大容量的文件来说,数据交换速度与数据传输速度至关重要。 ②要求企业建立一整套新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完善数据保存及检索技术。 ③对色彩管理技术和RIP技术的要求也很重要。大容量的文件要求RIP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才可以达到高效的工作效率。 ④要有两年以上使用PostScript电子印前系统的经验;这经验可确保印前技术人员熟悉基本的档案处理及故障检查,可快速找出并及时解决字体问题、欠缺的图像以及构造不好的文件等。 ⑤足够的印刷消耗量:实现CTP系统需要一定的资金。印刷厂必须消耗一定数量的印版才能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 ⑥高品质的印版操作:印刷厂必须保证印版质量的持续性。 ⑦主要工作不超过4色,并且印刷网线低于175lpi。 ⑧拥有6~12个月的数字打样经验:数字打样是CTP工作流程中最具争议的技术。 毫无疑问,胶片必将被CTP工作流程所替代,即使CTP系统所使用的印版比传统印版昂贵,但这可以通过提高输出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所弥补。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