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阻力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包括网络、扫描拷贝系统,还有拼大版、校样系统等。要能配合CTP,总的一条原则是全部都要求数据化。 除了上面三个主要问题外,另一个就是人才问题。传统作业流程中输出者输出菲林后就不管了,此后的工作全部交,由另一部门去管。但是CTP在输出阶段就要将机上的信息于拼大版的进行细致的设定,并且要求与印刷有更密切的配合以取得正确的信息。这就关系到谁在什么位置、发出什么样的指令才是正确的,而这种明确的分工很难。引进cTP后,必须将知识范围扩展到对印刷的主面掌握上,而事实上,精通从排版到印刷所自业务知识的人才很少。因为CTP采用的是数字化工作流程,人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CTP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CTP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占很大一部分,超过了60%,而在中国却是报业领域的应用占绝大部分。虽然 CTP在中国的推厂步履维艰,但总的来讲是在向前发展。大家都看到了CTP的好处: (1)直接制版技术省去了激光照排的胶片成像、手工拼版、晒版和PS版显影定影处理等工艺过程,用数字化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技术,在该过程中,不使用胶片而直接把版面信息成像在印版上,减少了图像的转移次数和人为对版面影响的环节,印版上的网点是直接的一次成像网点,影像精确清晰,在高调部位网点不会丢失信息,在暗调部分网点不会出现糊版。印版的质量大大提高,印刷效果也变得好多了。 (2)工序的减少更直接的效果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减少了所需配备的工作人员。 (3)目到CTP版材和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国内供应商很少很少。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要采用直接制版技术,不但技术、设备要进口,版村基不上也要进口,使得初期投入和日常的制版开销比较大。 CTP系统的引进是一项不小的投资,但就CTP所赢后的时间来看,要获得相同的效果,在印刷设备上的投资将要远远超过CTP的投入。对报社来讲,制版费用在总体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与所赢得的时间和产生的效益相比,采用CTP系统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欧美、日本或是印刷都是报社先使用CTP,理田无他,就是报社印前资料的完整性容易控制。报社由于必须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完成许多的版面编辑,一直到制版完成,所有的弹性被限制正截稿到上印刷机之间的时间里。报业发展越来越迅猛,其中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量的报纸不断扩版,改黑日为彩色版,变单面彩色为双面彩色,这对很多仍然采用传统印前工艺的报社来讲压力大大增加了。 国内最早是1996年由标准出版社引进一台有8束激光的升鼓式CTP,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真正使用起来。真正的应用开始于1998年,羊城晚报社当时买了美国的Optronics和爱克发北极星各一台。1999年,辽宁美术印刷厂购入海德堡全胜一生,北京日报印刷厂购入丹麦的宝禄德福一台。进入2000年,湖北日报社、浙江日报社、新民文汇报社印刷厂各买了一台爱克发,另外,北京日报社又买了一台宝禄德福。同时,南方广东一带非报业印刷厂也开始购买CTP,约有七八台。截止到2001年年底,全国印刷业拥有的CTP有60台左右。相信今年将会有更多的印刷企业购入CTP。 现在国内报界应用CTP最典型的是羊城晚报。羊城晚报一天的组版量是600多张对开版,人工制版的工作量很大。羊城晚报新建立的印务中心,装了8台双幅高塔式印刷机,一小时能印120万张对开报纸, 8台机器依次装满版需要512张四开版,时间很紧迫。目前羊城晚报共有6台爱克发CTP,老厂两台,新厂四台,老厂与新厂之间铺设了一条10公里的光缆,传输速度很快,更加上软件设计得也不错,可以根据需要统一控制CTP设备。另外新厂采用的是四开版的CTP,印报的时候可以比较灵活,而目是两个扫描头,每台机器一小的可以出200张四开版,速度非常快,除了第一张版慢一点,后面的一分钟可以出3张四开版。过去晚报是上干十一点截稿,上了CTPZ后,十一点半甚至十一点四十五都来得及,人工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效率。 当前彩报越来越多了,需要更高的套印精度。CTP的套印精度是人工没法比的,人工可能由于个人经验、灯光、视线位置等因素,质量上不能统一稳定地控制。按照人工拼版的传统工序,一套彩报制好需要40计钟,采用CTP,第一张版也只需要四计钟。在人力方面,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在羊城晚报,使用传统制版工艺流程至少需要30个人,上了CTP之后,只要5个人。看起来版材投入费用大了,机器价格也高了,但要从时间、质量带来的效益,节省人工的费用,以及对环保的改善等方面综合考虑,肯定是划算的。(未完待续)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