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制版印刷领域也无意识地利用模拟处理技术,当“数字化”一词风靡全世界的今天,印刷领域也开始大力引进数字化技术。
在电子领域,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出第1台计算机后就掀起了数字化的浪潮。目前印刷领域已进入湿版和干版照相或者原色版、蛋青平板的全盛时代。
60年代是电子计算机排字和彩色扫描的实用期,印刷业界已开始频繁地使用计算机机器,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输入模拟信息,然后在计算机内进行S—D转换处理,再将处理过的数据进行D—A转换而模拟输出。
CTP(Computer-to-plate)技术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时期是直接制版技术研究的初期阶段。所以在此期间,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制版质量方面,都不很成熟。
1987年,美国开始进入DTP(数字传输规约)的实用阶段。这种程序除使用计算机外,与原来的程序没有什么变化。日本从1989年开始也在印刷界引进DTP。由此开始设计人员也利用DTP处理文字或图像,从而大大提高了印刷业的工作效率。
日本印刷产业联合会的调研报告指出:1993年美国商业印刷的数字入稿率占25.3%,1994年为41.8%,交易所的比率1993年占43.7%,1994年为59.5%。以此为根据,预计1995年商业印刷入稿率为52.7%,数字化可提高效率72.4%。
到了九十年代,设备制造厂商与印刷厂家密切配合,加速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步伐,并在此期间达到了成熟和工业化应用的程度。于是,在1995年Drupa印刷展览会上,展出了42种CTP系统。这一举措立刻引起印刷业对这项技术的极力关注。
另一方面,1994—1995年在全世界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更进一步促进了印刷领域的数字化革命。目前印刷业为了不断地与输出系统相适应,最近输出多向CD-ROM方面发展。数据输出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可以多元化地利用其输出信号。以往的模拟系统,例如晒像用胶片的印刷只限于输出,而数据输出则可与通信、多媒体和数据库等输出形态相对应。因此如果不进行多元化利用,则很难发挥出数字化的效果。
在1995-1997年之间,就有许多大型印刷公司采用了CTP系统,实现直接制版工艺,但是由于直接制版机在此期间仍十分昂贵,所以限制了这项技术在各中小型企业的使用和推广。1997年—1998年期间,直接制版机的价位大幅度下降,并且直接制版版材开始成熟和发展,所以大量中小型印刷厂开始接受并使用CTP技术,针对印刷厂的情况,开发的机器幅面包括对开、8开、16开不等。
1995年—2000年全世界已安装CTP系统的数目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311 |
721 |
1686 |
3100 |
6200 |
12150 |
此外据日本统计,至2002年3月,日本CTP的拥有量已超过1000台,其中约有10%的印刷品是由CTP制作的,预计到2005年CTP拥有数量将达到3000台以上。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