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出土的四件文物与印刷术的发明
作者:魏志刚
在广州的南越王墓博物馆有四件文物和中国印刷术的发明有关。这四件文物是墨、研磨墨的磨石砚、印章和凸版印花的印版。
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发掘出古代的墨有三种形式:原始由自然界采集的石墨、墨粒和成形墨块。
中国人最早使用墨进行书写的证明物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甲骨上的墨迹。1973年在山西浑源西汉墓中发现了研磨墨的石砚和墨丸,其制作时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05年)。1983年在南越王墓发现的也是相似的石砚和水墨小饼。墨饼比墨丸更易于研磨,这些墨使用时代是在公元之前162年至122年之间。为什么墨饼的直径约1厘米?为什么不更大些或更小些?为什么保存至今仍有4300多粒?为使墨成为丸形和饼形,说明当时墨粒中己有胶类物质加入,是动物胶还是植物胶?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而在湖北睡虎地发掘出土的秦代的墨已经开始成为块状物了。已经成形为圆柱形了,这些说明中国墨的发展历程中,墨丸时代有很多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但至少墨丸启示我们墨与胶结合已经开始,没有这一步就没有中国书写技术发展,更没有可能有印刷术的发明。
关于磨石和砚,表面看来,似是从自然界拣来的一块长圆形扁平的石头和一个石棒,但它的石纹粗细和凹槽形状,石棒与石砚大小配合,都是可能成为研究的课题。西方在发明石印术之后,对石印材质和吸水墨性能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在这方面只是说明把古代墨粒用石砚加水研磨形成液体墨之后,用毛笔写出的字和使用现代墨一样的浓黑。墨是印刷术发明的一项重要物质条件,墨中不加胶,写出的字就会浸染变形,只有加适量的胶,才能既易于研磨,又使书写出来的字迹黑度足够,因此如有可能建议有关单位对南越王墓墨粒的成份与性能做进一步的研究。
南越王墓出土很多文物,但与印刷术发明有关的第三件文物是印章,在中国各地发现有大量印章,南越王墓发掘出的印章也不是最早的,但从印刷术发明的视角看南越王墓的印章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南越王墓发现的印章规格方正,犹如一块小印版,印面平整加工细致;第二,印章字体整齐,而不是大篆,而是向隶楷书发展;第三,它的背纽与同墓发现同时代的凸版印花版背纽相似,更使我们找到了印章与印版的历史联系。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与印刷术发明有关的第四件是明明确确的凸版印花版。这块印花版是铜制的,开始人们并不了解它的用途,但知识与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发现,这块铜版和中国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印花纱上的图案相一致,由此说明我国在湖南长沙和广东广州的两座西汉墓,不但出土了印花沙的古代产品,又出土了此种产品的印版。由此可见,在2000年前我国就有了凸版印花的技术和产品,而且有实物为证。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文物对中国印刷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至今有不少学者仍然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比现在印书的实物早一千多年,比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发明早一千年,但似乎不是印书就不能算印刷术,这在印书史与印刷史等同时代似成为学者的共识,但现在是纸书即将为电子书部分取代的时代,印刷品绝大部分己不是书而是包装装饰建材等印刷品的时代,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来从新研究一下马王堆与南越王墓出土的有关印刷术发明的文物,不是更具有新时代的意义吗?
从我个人的观点,马王堆与南越王墓有关印刷文物,说明在生活中印刷的方面,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已发明了此种印刷术。
(原载《广东印刷》2001年第2期)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