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拜年仍是不变的主题。相对于往年拜年方式的数字化和“手指化”,今年有相当一部分人放弃了电话、短信和E-mail拜年,转而选择了寄送贺卡这种传统的拜年方式。 电话拜年太急促 现代人的拜年方式越来越趋向于无纸化。自从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始,春节的拜年电话就此起彼伏。不少人的春节既要款待登门拜年的亲朋好友,又应接不暇地忙着听电话。语文教师陈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很喜欢春节打电话问候老朋友,后来感觉电话拜年显得急促,呆板、机械。有时家里来了客人,一片欢声笑语根本听不清对方说的是什么,但出于礼貌,还必须回复几句类似的祝福语。“打电话的两个人就像是在对口令,寒暄过后给人留下的东西已经很少了。” 陈女士表示,虽然电话拜年符合现代人快捷的沟通习惯和要求,但她更愿意选择传统、温和一点拜年方式,比如亲自登门拜年。如果双方存在地域上的不便,那她宁愿通过寄送贺卡传递自己的一份祝福和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短信拜年少温情 随着电子通讯业的发达,拜年方式进一步数字化,而且发电子贺卡或手机短信也符合现代人倡导的绿色环保主义,因此这种拜年方式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热衷和推崇,然而也有市民指出,铺天盖地内容雷同的拜年短信,稀释了珍贵的亲情和友情。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陈小姐说,去年春节期间她收到的数十条拜年短信中,居然有10多条是重复的,有些还是上一年就见过的,真正具有原创味的寥寥无几,这令她对短信拜年的热情骤减。现在一到节日,她接收短信时基本上不会太认真读那些大同小异的短信,有的甚至只看看发信人的名字。 汕头大学法律系的小君寒假回家前,特地购买了几张贺卡寄给朋友。她告诉记者,发短信和电子贺卡拜年,无法体会亲书贺词时直冲心窝的温暖和精彩得体、正中下怀的祝福,所以她决定亲笔书写,每个人寥寥数语,但感情比短信更深厚,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惊喜。 纸质贺卡又风行 采访中不少市民坦言,不喜欢寄贺卡是因为怕麻烦,但收到贺卡时才发现,那种被人惦念的感觉是其他方式所不能取代的。退休工人林先生说,用笔书写的贺卡,是针对每个人都不一样的祝福词,而且收到贺卡后,在很长时间里,只要拿出来细细品读,见字如见人,总会感到心里暖暖的。 记者从我市邮政部门了解到,传统的纸质贺卡又开始回归人们的视线。从去年11月初发行猪年贺卡以来,在我市的销售量已接近100万枚,除了最传统的普通型明信片外,信卡型、贺卡型、邮资型、台历型卡片都深受市民喜爱。记者在邮政局看到,不同图案的贺卡适合不同年龄的市民,有麦兜猪、韩国娃娃的可爱,也有国画、水彩画的典雅。汕头市集邮公司陈经理告诉记者,无论是收藏价值,还是表达方式,用精美的贺卡拜年都显得更有分量,这种心态的转变造就了贺卡的回归。汕头不少企业也发现了贺卡独特的作用,把贺卡作为联系客户的重要纽带。将企业的形象、产品或服务广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印制在贺卡上,使贺卡成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及企业产品的宣传品,还起到了问候客户、密切客商关系的作用。 有社会学者分析认为,贺卡拜年、登门拜年等拜年方式的回归,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同和归属。 |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