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印刷后序设备近年来有较好的发展,尤其在近年来系统解决方案概念的提出,不少印刷机制造企业在搞好印刷机的制造与销售的同时,纷纷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国内已经能够制造新闻出版业印后的堆积机和龙骨;书刊出版业印后的折页机、切纸机、三面切书机、包本机、锁线机、骑马装订书机、配页机、胶订联动线等;包装印刷业印后的模切机、压痕机、覆膜机、覆面机、分切机、制盒机等;这些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据2001年44家企业的不完全统计,销售额共完成31.71亿元,利润总额完成2.58亿元,销售额完成同比增长18.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4%。44家企业五种主要印后设备销售额完成6.77亿元,占44家销售总额的21%。 自国家新闻出版署2001年对书刊印刷质量提出要求后,各级书刊印刷单位都加大了对印后设备诸如折页机、包本机、胶订机、三面切书机等的投入。 2001年,全国累计投放市场的折页机达到660台,较2000年增长46%;三面切书机投放170余台,较200年增长20%。印刷装订厂在完成了折页机的添置后,其由于书本裁切设备落后而引起的质量问题又显现出来。 新标准要求,书本裁切误差不得大于0.5mm,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使采用单边切书机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无论你的书刊色彩多么艳丽,版式多么漂亮,但如果裁切有偏差、有破口,书本还有毛边,谁愿意购买你的书呢?由此可见,裁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命运。 在我国,切书机的应用尚不是很广泛,这其中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前几年印刷业以它的高利润、低投入,吸引了众多人士加盟。三四个人各拿出一二十万,一个家庭式印刷厂就诞生了。然而,随着国家文化市场的发展,对印刷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资金不到位问题犹为突出。由于资金紧缺,致使企业无力购买切书机,只得以单切机代替,这是经济实力的问题;还有的企业,印前、印刷已经上升到较高层次,却舍不得在切书机上加大投入,这是观念上的问题。如此种种,使企业陷入前后脱节,短期内较难摆脱因设备问题而使效益不滑的困境。 就目前而言,国内需求切书机的印刷企业大致可分三种。一是国有大中型书刊印刷厂及定点书刊印刷企业;二是近十年依托“经济带”而发展起来的后备加工企业、私营企业,如河北三河、廊坊地区的众多印厂;三是近几年国外一些大集团在华投资的大型书刊印刷厂,如美国当纳利、贝塔斯曼印刷公司等。由于经济层面的不同,这些企业在选购设备时的经济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应该说未来1—2年将是三面切书机发展的黄金阶段。 上海紫宏机械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先涉足此领域的印刷机制造厂家之一。公司自1998年成立之初就开始设计生产中国人自己的切书机,同时提出了“建立中国三面切书机生产基地”的目标。QS70三面切书机是该公司于2001年下半年投产的,采用了大众化的送书方式:手动将书本放置到操作台夹书部位通过光电自动夹紧书背,并由输送装置将其送入裁切工位,此时,压书千斤下降到工位压紧书本,排除书页中的空气,一切就绪,两边侧刀向下运动完成裁切天头、地脚并复位,紧接着前刀落下,完成裁切,拨书装置将书本拨出工位,然后夹紧装置对下一本书重复操作。QS80则是与平装联动线相配套的全自动三面切书机,其速度可达40本/分。 三面切书机主要采用机械方式加以控制。裁刀是通过凸轮传动,机身采用整体浇铸,通过减少机器拼装工序而使机器的抖动降低到最低,从而保证精度。其机械部分的加工精度直接影响到裁切精度、使用寿命。电机控制主要起辅助控制作用,如:当书本不完全到位时,光电控制开关便会自动提示,避免出现废品。 当今世界上,三面切书机的发展方向是集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适用于各种开本的尺寸,调节方便、灵活,只需经过触摸屏,通过PLC程序控制,机器就可自动完成各部位工作状态的调整(如挡纸毛刷高度、夹书力的大小)。首先将双联本同时进入定位、夹紧,先完成一本书的裁切,与此同时另一书本由一套回撤装置将其退回,在将第一本书拨出工位的同时,第二本书再重新经过推书装置被送入定位、夹书装置,再完成如前的裁切。双联三面切书机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双联本分离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往,需要首先将其分开,再分别上三面切书机裁切。 随着高速轮转机在书刊领域中的大量应用,双联本日益增多,如上所述的双联三面切书机应是未来市场的主流。 相关资料: 印后设备进口情况 2001年印后设备进口7881台,进口额为7995.8万美元。其中锁线装订机647台,170.7万美元;胶订机153台,798.6万美元;其他书本装订设备3555台,1628.7万美元;切纸机3393台,4464.2万美元;制造包、袋、信封机器133台,895.8万美元;进装订机器零件28吨,37.8万美元。 2001年印后设备出口228167台,出口创汇1236.7万美元,其中锁线装订机9979台,31.9万美元;胶订机43l台,10.5万美元其他书本装订设备24294台,269.4万美元;切纸机193463台,774.8万美元;制造包、袋、信封机器225台,143.3万美元;出口书本装订机器零件50吨,6.8万美元。 从以上印后设备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进口额是出口额的6.3倍,逆差为6759.1万美元,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竞争力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反映了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存在较大差距。从进出口量上比较,出口远远大于进口,出口量比进口量多220286台,按台计算,出口比进口多28倍,出口配件大于进口配件,出口比进口多22吨。这反映了出口设备大多数为小型设备和手工、半自动设备,而进口多为大、中型设备和自动线。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