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的叠印效率和印刷色序有密切关系。由于彩报印刷速度高、油墨叠印时间短、纸张吸收性大、油墨为渗透干燥方式,其叠印色序应与其他印刷方式的色序不同,因此选择适合彩报的印刷色 序尤为重要。对报纸的印刷色序与叠印效率的确定,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湿压湿印刷方式
报纸印刷属高速印刷;从油墨叠印时间来看,属湿压湿方式;由于新闻纸具快速吸收,从油墨干燥角度上来看:第一二色属湿压干方式,而第三四色叠印又属湿压湿方式。
2. 油墨的明度
把明度高的油墨放在最后,画面更加艳丽。
3. 油墨的黏着性
油墨的黏着性大小为:K墨>M墨>C墨>Y墨,一般黏着性大的先印。黑色先印,除了其TACK值最大的原因外,还有后印的颜色对于黑色易套准等原因。
不同的印刷状态,TACK值会改变,而要精确地控制印墨的TACK值,通常很难。当油墨的连结料被纸张吸收后,油墨的TACK值就会升高,而这是发生在印刷先一色到次一色中间的很短时间内,在这时间内所增加的TACK值也许已使第二色(TACK值较低者)的印墨量适当地转移到第一色墨膜上。因此,各色印墨,可以具有相同的TACK值。
黄墨除了TACK值最小必须后印外,视觉浓度的不足也是造成后印的一个原因。因为其墨膜厚度较厚,如果先印黄色,就会产生一个薄墨膜转移到一个厚墨膜上的效率问题。如此,则会降低TACK值,并破坏先一色和后一色之间的黏度等级。
4. 新闻纸的吸收性
由于新闻纸的吸收性大,为了防止透印,就不宜采用先印黑墨的色序。
印刷时,后一色在成功地转移到前一色上之前,前一色的墨膜必须达到固着黏度。而固着时间必须靠快干油墨的使用以及调整TACK值与密度来缩短。
承印物表面吸收情况,事实上指的是相对于第二色与最后几色叠印的吸收状况而言。新闻纸上,在印第一色时,墨膜几乎立即被完全吸收,对第二色油墨而言,第一色墨膜所形成的表面特性几乎与未印刷的承印物表面相似。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色油墨的TACK值没有什么区别,也可在湿式叠印印刷中,得到很高的叠印率。
5. 网点增大的影响
网点增大的产生,可能是印刷压力过大,或是印版上墨层过厚所致。在双色或四色印刷时,可能是逆转印所造成。当印刷下一张时,因后一色的橡皮滚筒上附有前一色印墨,所以印刷之后,底色的墨膜增厚或扩散。这种情形对品红墨而言比较严重,所以品红墨通常靠后印。要减少网点增大现象,可在较易引起网点增大的油墨之后,印一特别色;或者在四色印完后,印一特别色。
6. 油墨的透明度
透明度最低的油墨先印。一般黄墨的透明度最低,新闻纸的吸收性又强,改善了湿式叠印的印刷。
黄墨先印,而深色墨后印,对于浓度变化、套准错误等问题,较易克服。
现在黄墨的透明度和光泽度都有提高,黑墨干燥时,会产生青铜色光泽的色相,使人感觉色彩不纯净,而黄墨后印能克服此影响。因为通常黄墨面积较大,遮盖范围较广,黄墨印在最上层可起光泽面作用,以破坏表面光线散射的影响,而具有提亮印品的特点。
黄墨的色彩再现性较弱,因此,先印黄色,墨膜较厚,又因为后印TACK值不能比前一色墨高,所以不能先印黄色。
另一个不先印黄色的理由,是为了避免网点增大。因为黄墨通常需印得较厚,而且覆盖面较大,特别是满版印时,如先印就会改变承印物表面的色相,而又增加其他后印油墨网点增大的可能性。
7. 套印问题
主要针对承印物的尺寸而言,先印造成纸张伸缩性小的油墨,有利于套准。
8. 颜色色偏问题
不同的印刷色序会影响最后的色调,一般视印刷品的特性而定。
9. 叠印面积
面积大的后印,除非所用墨色具有很高的不透明度,因为油墨在纸张表面的转移能力比在墨膜上的转移要好得多。如果先印小面积再印大面积,则叠印部分对小面积而言是直接印在纸上,墨色转移好,所以此种叠印效果好。反之,若先印大面积,再印小面积,虽然大面积转移好,但对小面积而言,印墨全部叠在另一色(大面积)墨膜上,色彩表现较差。对整体效果而言,不如前者。
10. 重影问题
通常四色印刷中,黑色都是第一色印刷。报纸黑版和文字一块版,黑墨占很大部分,并且新闻纸纸张较差,易发生逆转印,造成重影的危险。重影会使文字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黑色就不宜放在第一色,最好能放在最后或第三色印刷。
分析以上因素,有些地方自相矛盾,对任何例子,都无法满足所有条件,印刷色序的确定视具体情况而定。
现今,报社印刷厂大多采用C-M-Y-K印刷色序,因为相对于其他色序,此印刷色序较易控制。一般彩报印刷黑版较短,而纸张吸收性较强,如果先印黑墨,黑版上的黑墨立即被纸张吸收,起不到黑版提高密度、增大反差的作用;报纸主要以文字为主,黑墨量较大,新闻纸的强吸收性导致如果先印黑墨易造成透印,并且易发生逆转印,而放在最后印可减少这些不良因素影响,并且有利于油墨的干燥;另外,在文字区,非图文占主要部分,润版液较多,而新闻纸的强吸收性易造成粘脏,并且纸张吸收大量的润版液后会发生纸张变形,影响其他墨色的套准,产生重影。所以,黑色通常最后印。
来源:印刷技术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