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包装印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章 > 胶印

印刷油墨基础知识:胶印油墨的物理性质

2011/11/16 20:54:13 人评论

胶印油墨

在印刷工艺中,了解油墨的性质并掌握印刷油墨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在印刷过程中正确和合理地使用油墨。一般主要了解其固有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对印刷质量影响较大印刷适性。

第一节  油墨的物理性质

一、比重

在20℃、1cm3油墨的重量(g)与其体积之比称为油墨的比重。

油墨的比重,是估算油墨用量和评价其工艺特性的物理量。目前,市售胶印油墨的比重一般约为1~3g/cm3。

在调墨过程中,一般应考虑所选配油墨或辅料的比重。如比重大的与比重小的互相配调时,不仅容易发生分层现象,而且也会引起浮色,使其表面显现比重小的色彩来。如在配调同一色墨时,比重大的较比重小的耗量多。在印刷过程中,比重大的墨,不仅耗量大大而且也容易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聚集堆积,造成堆墨辊、堆印版、堆橡皮布或糊版等故障,特别是在高速印刷条件下,当墨层转移的均匀性受到破坏时尤其如此。

二、细度

细度是指油墨中的颜料、填充料等的最大粒径,以及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度。

油墨的细度,在一定程度上了墨体的流动性和着色强度,对印刷工艺和印刷质量影响甚大。

在印刷过程中,油墨的细度会影响图象的传递和清晰度,这是因为它与印版上的网点面积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如表B-1所列)。如比例较近时,则容易发生网点虚、扩大、点型不良和不光洁等弊病。油墨的细度细,则印迹的网点饱满有力,着色力也强。如太粗时,不仅容易造成毁版、糊版、堆墨(堆版、堆橡皮布),也不利于小网点的完整性。

目前,国产胶印油墨的细度一般为15~20μm,多数厂的产品在15μm以下,但各种辅料的细度一般在20~35μm。

表B-1   油墨中的颗粒与印版上网点面积的比例关系

网线数

网点

墨中颜料颗粒与网点面积比

线/cm

线/英寸

成数

面积(μm2)

粒径为15μm时

粒径为20μm时

40

100

1

6451

36:1

20:1

4

2580

145:1

8:1

48

120

1

4480

25:1

14:1

4

17921

101:1

57:1

53

133

1

3647

20:1

11:1

4

14589

82:1

46:1

60

150

1

2867

16:1

9:1

4

11469

65:1

36:1

70

175

1

2160

12:1

6:1

4

8426

47:1

27:1

80

200

1

1613

9:1

5:1

4

6451

36:1

20:1

100

250

1

1032

6:1

3:1

4

4129

23:1

13:1

 

三、透明度

透明度指油墨墨膜覆盖在承印材料上,或相迭在另一墨层表面后,其被覆盖所能显现的程度,它是表征油墨墨膜对被覆盖面遮盖力大小的指标,故通常又称为油墨的遮盖力。

油墨的透明度。对于三色或四色印刷的色序设计和印刷后的色彩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三色或四色印刷中,油墨的透明度是实现减色效果的关键。使用透明度高的油墨,除了考虑原稿和工艺因素外,其色序设计比较灵活。而在某些多色套印中,如需遮盖其底色时,则要求使用透明度低的油墨,以达到不露底色的目的。

油墨的透明度,一般分为透明(无遮盖性)、半透明(半遮盖性)和不透明(有遮盖性)三种。

四、着色力

着色力是指油墨层在承印材料上所能显示颜色强度的能力,它是表征油墨浓度或饱和度的质量指标之一。

油墨的着色力,除了由其结构中的颜料浓度、含量和分散度决定外,同时也与油墨膜对光波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有关。一般地说,颜料含量多、且分散度又大时,其着色力强;反之,其着色力则弱。由于平版胶印是一种间接印刷方法,印张上的墨膜厚度较薄,因此需要借助油墨的着色力予以补偿。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的着色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印刷效果和印品质量,而且对于油墨的单位面积用量,关系也十分密切。如选用着色力强的油墨,较着色力弱的油墨耗用量少,又可获得良好的印刷效果。对于油墨的着色力选择,通常是按印刷品的图文性质而定的。如以印刷彩色网线为主时,则应用着色力强的,对反应小网点有利。而以印刷满版实地为主时,则应用着色力稍弱一些的。

在胶印过程中,对于油墨着色力强弱的判定,通常可以从墨辊表面的传墨量和印品的着色浓度加以对比。如传墨量多,而印品浓度不足,则表明其着色力弱;反之,则强。

五、粘度

粘度是指油墨流动时的粘滞程度它是表征油墨流体流动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大小的指标。

胶印油墨的粘度主要取决于所用连结料的固有性质和颜料(含填充料)颗粒大小、含量,及其在连结料中的分散状态。颜料含量高,粘度大;颜料颗粒大,粘度小;颜料分散度好,粘度小。

在胶印过程中,一定的粘度是保持油墨正常传递、转移的主要条件,也是决定印迹牢度、清晰度和光泽度的重要条件。油墨粘度过大时,传递、转移困难,使版面墨量不足,造成图文基础裸露形成花版。同样,粘度过大,也易引起纸张拉毛、脱粉现象,或造成印张的剥离。但粘度过小时,则容易产生浮脏,严重时会造成墨体乳化,若使其不能保持正常的传递、转移,并逐渐在墨辊、印版和橡皮布上堆积起颜料颗粒,当堆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糊版。

在胶印过程中,对于粘度的控制,应该根据所用纸张的紧度和印刷速度而定。紧度大粘度可以大些,反之则应小。印刷速度慢粘度要大,印刷速度快粘度要小。

六、粘性

粘性是指油墨在传递、转移与分布过程中。其墨层间分离、断裂(或扯开)时所产生的阻力,它是表征油墨的粘附和内聚力性质的,故通常又称为粘着性。

油墨的粘性,受其本身的粘度、弹性、表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粘性与粘度成正比,但不是绝对的线性关系。粘度数据只是提供了一个参照范围,因其受纸张、印刷机速度、印品情况等诸因素影响圈较大,故经常出现粘度并不太大但粘性却大的情况,或出现粘度大而粘性并不大的情况。

在胶印过程中,油墨粘性的大小,主要与墨层厚度与墨层分离时速度有关,墨层厚粘性大,速度高粘性也大;墨层薄粘性小,速度低粘性亦小。如粘性过小时,其抗分离的力小,则分布的墨层太薄,印品色泽易淡,网点印迹有扩大趋势。粘性小,抗水性一般也差,故容易造成脏版。如粘性过大,则抗分离的力大,因而产生传递、转移不很,墨层分布也不均匀,使印张色泽浓淡不一。甚至造成条痕。当橡皮布与印张剥离时,如纸张表面强度不足,油墨的粘性又大,则会产生拉毛,严重时造成剥纸故障。

一般地说,在湿式套印中,油墨的粘性应按色序依次相应递减。这是因为在多色(如四色或五色)连续印刷中,由于油墨是湿压湿套色叠印,其粘性应按印刷压力、印刷速度、给墨量、纸张性质等实际情况而定,以保证其获得良好的套印性能和印刷效果,防止后一色叠印时,不能很好地粘着于前一色墨层上。据经理,在湿式套印中,只有当第二色墨的粘性小于第一色,而大于第三色的情况下,才能使墨层套印良好,故一般地说,各色间的粘性,应满足下式要求:T1>T2>T3>T4。

七、屈服值

屈服值是指油墨在开始流动时所需的最小外力。它是用来表征油墨由弹性变形到流动变形过程的粘滞现象和性质的。

胶印油墨多属塑性流体,它的屈服值,主要取决于所用连结料的流值性质,及其本身的粘度。

在调墨或胶印过程中,当油墨的切变力作用下开始变形时,并不立即出现流动,而是在切变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才出现塞流现象。随后,当切变力超过理论屈服值时,才显示出层流现象。在实际观察到油墨开始塞流流动时,称为最小屈服值;而到出现层流流动时,则称为最大屈服值。

第一节  油墨的化学性质

胶印油墨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指油墨在印刷过程中或印刷成膜后的墨层的抗化学物质的性能。

一、耐水性

油墨抵抗水浸润的能力,称为耐水性。油墨的耐水性,主要取决于墨体结构的稳定性,而墨体结构的稳定性,又决定于所用颜料和连结料的结合状态,及其颜料的耐水性质。印迹的耐水性,则指的是墨膜的耐水性。

在胶印过程中,润版液与油墨交替接触印版,由于润版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常影响油墨的耐水性。如油墨耐水性弱时,将导致油墨流动性变差,传递性变坏,从而产生堆墨辊故障,使印版着墨越来越少;有时会出现水化现象,从而使润版液,以及整个印版有染上一层有色液层,同时使油墨粘度和粘性下降,相应产生乳化,印迹的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光泽下降。墨层的固化时间也会延缓。严重时,将被迫停机或造成大量废品。对于印迹墨膜来说,其耐水性差,则会出现渗色现象。

二、耐酸性

油墨对酸性物质的耐抗能力,称为油墨的耐酸性。

油墨的耐酸性,取决于所用颜料和连结料的耐酸性质。在胶印过程中,油墨与润版液接触时,如不耐酸,则会使其溶解于润湿液中,或润湿液逐渐进入油墨中,造成浮脏等故障。油墨耐酸性不仅与工艺有关,而且也与印刷品的使用条件有关。如包装印刷中瓶贴一类的标签、包装纸、纸盒等,当油墨的耐酸必差时,或因使用酸性粘料或因盛酸性物品或因食品中乳酸的影响,都会导致印迹退色或变色,造成商品贬值,影响销售。

三、耐碱性

油墨对碱性物质的耐抗能力,称油墨的耐碱性。

油墨的耐碱性,主要决定于所用颜料和连结料的耐碱性质。在胶印过程中,油墨不只与弱碱性的涂料纸接触,也受印版表面碱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破坏油墨的结构,使颜料和连结料分解。一些包装印刷品由于受包装内产品(如食品、皂类、药品等)的碱性影响会发生迎迹退色或变色现象。

在调墨过程中,如果用一种耐碱与另一种不耐碱的油墨拼配时,反而会使其不耐碱,会造成印品偏色。

四、耐光性

墨膜的颜色对日光曝晒的耐抗性能,称为油墨的耐光性。

油墨印迹的耐光性,主要决定于所用颜料的耐光性质及其墨体中的浓度。一般地说,完全耐光的颜料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取得的只是耐晒牢度不同而已。通常,颜料在墨中的浓度愈大,其耐光性的愈高。故在撤淡油墨颜色时,由于浓度变化而相应地引起耐光性变化,其变化程度随撤淡程度的高低而定。对于需要长期张贴、展览的广告、图片和包装等印刷品,油墨耐光性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墨的化学性质除上述几项外,还有耐溶剂性、耐蜡性等。

第二节 油墨印刷适性的基础理论

一、油墨的印刷适性

油墨的印刷适性,一般地说,就是指用理某一印刷方式的油墨,应具有适应其工艺和印刷条件(如机型、工作速度、版型、纸张等)的各种必须的性质。这些性质又必须使所印刷的产品达到一定的印刷效果和印刷质量。人们把油墨的这些性质,统称为油墨的印刷适性(或称为油墨的印刷性质)。

二、油墨印刷适性最基本的基础理论

(一)油墨的色度量概念

在各种印刷品上,文字、符号、图象的颜色、阶调是由油墨墨膜显示的。油墨在印刷品上的颜色,是借助各色印版的线条或不同角度与不同层次的网点叠合和并列而呈现的。印刷品的显色主要是光经过纸面(或其它材料)与油墨墨膜的选择性反射和吸收后,以一定的反射波长映入人眼的结果。墨膜,就是各种油墨固化于承印材料上的薄膜层。

油墨色度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三原色(或四色)油墨墨膜叠合或并列在承印(如纸张)表面上,所显现的颜色色彩现象和性质,及其在显色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油墨色度这是应用色光理论探索和指导油墨颜色印刷适性研究的基础理论,它是印刷色彩学和重要内容,它着重于对油墨的显色效率和色密度、光泽、透明性等的研究,以期限获得最佳的色彩效果和实现中性灰平衡达到工艺技术和人们观视心理上的要求。

(二)油墨的流变量概念

经过充分搅拌或调配的油墨,或者由容器直接取出的油墨,从投入印刷机墨斗开始,直至转移于纸张(或其它材料)表面成为图文墨膜,其间有着种种流动和变形现象。

油墨的流变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油墨在印刷过程中,尤其是在印刷机上传递、转移和分离、断裂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变现象和性质。及其造成流变的各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油墨的流变学,是当前探索和指导油墨印刷适性研究的最主要的基础理论它关重于对油墨的力学行为的研究。从各种流变现象中,可以看到油墨的流性、弹性、粘弹性、塑性、粘性、拉丝性和触变性等性质的存在。油墨流变性质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胶印过程来说,从印版经橡皮布至纸张表面的油墨的转移和分离,断裂过程的机理,至今尚有一些问题未得取科学的解释。

(三)油墨的界面化学概念

在印刷过程中,油墨在流动和变形的同时,尤其在转移过程中,还伴随界面化学的现象。

油墨的界面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颜料在连结料中的分散状态和润湿程度。油墨在转移过程中,墨膜对于印版,橡皮布和纸张表面的润湿能力,主要取决于油墨的界面张力和表面张力,及其各相关体界面形成的接触角大小。

油墨的界面化学,其前提是以墨膜润湿固体表面现象为基础的。在胶印过程中,无论是油墨的转移和墨膜的分离、断裂过程,或者在有润湿液同时存在的印版和橡皮布界面上,以及油墨借表面张力渗透到纸张纤维孔隙间的过程中,以界面化学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乃是研究油墨印刷适性的理论基础。

胶印油墨是一种高浓度的分散胶体。因此,油墨印刷适性问题,还涉及到高分子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础理论。所有上述基础理论问题,不仅已为从事印刷适性的研究人员所重视,而且也是胶印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理论基础。

三、胶印油墨的辅料

油墨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所用纸张类型、性质的差异,印刷过程和车间工艺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原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印刷适性不相匹配或需要拼配不同浓、淡调的间色和复色墨,需要添加某种助剂,以满足和适应工艺技术条件的要求。这些添加的助剂,通常统称为油墨的辅料。

正确合理地使用辅料,对保证印刷效果和印刷品质量,以及节省原墨的消耗,确保原墨稳定性等都具有重要的技术的经济意义。本节扼要介绍常见胶印油墨辅料的基本组成、一般性质、品种及其使用。

(一)稠度调整剂

油墨的调度,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地反映了油墨的流变特性。所谓油墨的稠度调整剂,是指具有提高和降低油墨稠度的辅料的统称。稠度调整剂按其组成、性状和作用,一般分为下述两大类型。

(1)增稠剂:可以提高墨体制度,而又不影响其结构功能的辅助添加剂称为油墨增稠剂(如表A-5所列)。增稠剂按其组成、性状和作用,一般分为油脂型和树脂型两类。

(2)减稠剂:可以降低墨体稠度,而又不改变其结构功能的辅助添加剂称为油墨减稠剂(如表B-3所列)。减稠剂按其组成、性状和作用,一般分为油脂型、树脂型和溶剂型三类。

常用的增稠剂,油脂型的有101号外油和0号外油,树脂型的05-94厚调墨油和901厚油,其质量标准可参见有关企业标准或产品说明书。

常用的稀释剂,油脂型的有165-6号油和6号调墨油,树脂型的有8021树脂调墨油、05-01调墨油、6号树脂调墨油、906树脂调墨油、40号亮光调墨油和42号亮光调墨油,溶剂型的有8062稀释剂、57稀释剂和908白煤油,其质量标准可参见有关企业标准或产品说明书。

表B-2  增调剂的组成、性状和作用

类型

组成

性状

作用

油脂型

由精漂后的亚麻仁油和或梓油,经270~290℃加温炼制,并经较长时间保温聚合而成。

一般为棕褐色透明状的稠厚流体,具有约50000~10000CP左右的粘度,其流动度小,粘性大。

将其调入稀薄的墨体时,不仅能提高稠度,而且能增大粘度,并相应改变粘性和拉丝性、流动性。

树脂型

合成树脂溶于亚麻仁油和桐油中炼制,并经矿物油(油墨油)调制而成。

 

 

 

表B-3  减稠剂的组成、性状和作用

类型

组成

性状

作用

油脂型

由精漂后的亚麻仁油或梓油,经270~290℃加温炼制,并经短时间保温聚合而成。

一般为浅黄色透明状的稀薄流体,具有约140-160CP左右粘度,其流动度大,粘性小。

将其调入稠厚的墨体时,不仅能降低其调度,而且能减上粘度和增大流动度,并相应改变粘性和拉丝性。

树脂型

合成树脂溶于亚麻仁油和桐油中炼制,并经矿物油(油墨油)稀释而成。

溶剂型

由矿物没(油墨油)与酌量其它矿油混合调制而成。

一般为浅黄色透明状稀薄流体。

(二)粘度调整剂

油墨的粘度,是重要的流变特性之一。所谓粘度调整剂,是对具有提高或降低油墨粘度的辅料的统称。粘度调整剂按其组成、性状和作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1)增粘剂:增粘剂是指具有提高墨体粘度功能的辅助添加剂。增粘剂一般分为油脂剂与树脂型两类(表B-4所示)。使用方法与增稠剂相同。

表B-4  增粘剂的组成、性状和作用

类型

组成

性状

作用

油脂型

与增稠剂相同

一般为中褐色透明状的稠厚流体,具有约50000~100000CP左右的粘度,其流动度小,粘性大。

将其调入墨中,不仅能提高其粘度,而且能同时能增大稠度,减小流动度,并相应改变粘性拉丝性。

油脂型

由改性合成树脂、聚合干性植物油炼制而成。

 

表B-5  撤粘剂的组成、性状和作用

组成

性状

作用

由树脂油、聚合干性植物油、硬脂酸铝、蜡类以及矿物油(油墨油)炼制而成。

一般为淡黄色半透明软膏,不具流动性。有抑制干燥的作用,与油墨良好的亲和性。

将其调入墨中,不仅能降低其粘度,而且不增大流动度,不改变调度,并使拉丝变短。

常用的增粘剂,油脂型的101号外油和号外油,树脂型的05-94厚调墨油和51号增粘剂。有关质量标准可参阅产品说明书或企业标准。

(2)撤粘剂:撤粘剂是指具有降低墨体粘度功能的辅助添加剂,其组成、性状和作用,如表B-5所示。

在使用时,可直接调入墨中,其用量,一般应控制在3—5%,过量会引起传递不良,污脏版面,影响固着干燥速度和光泽。

常用的撤粘剂有8043撤粘剂、05—92去粘剂、653减粘剂、903去粘剂、49去粘剂,其质量标准可参阅有关企业标准或产品说明书。

(三)干性调整剂

干性调整剂是对具有促进或抑制油墨干性的辅料的统称。干性调整剂按其组成、性状和作用,一般分为下列两大类型。

(1)催干型:催干剂是对能墨中聚合干性植物油氧化,聚合成膜作用的金属盐类辅料的统称,习惯上称为干燥油(或干油、燥油)。按其组成、性状和作用,一般分为液状和膏状两类(如表B—6所列)。近年又有稀土油墨燥油(LC-803)问世,不少厂家已开始试用。

表B-6 催干剂的组成、性状和作用

种类

组成

性状

作用

液状

(红燥油)

由萘酸钴(或亚麻、仁油钴)、松香和矿物油(油墨油)炼制而成。

一般为褐紫色的液状流体,具有较强烈的氧化催干性。

调入墨中,能使墨层由表及底的促成氧化薄膜。

膏状

(红燥油)

由硼酸铜、硼酸锰、萘酸钴与树脂油(或聚合干性油)矿物油(油墨油)混合研磨而成。

一般为粉红色的膏状流体,具有较好的氧化、聚合催干性。

调入墨中,能使墨层由表、底同时氧化,凝聚成薄膜。

油墨的干性,不仅受纸张的紧度、吸墨性、平滑度、酸咸度以及墨体中颜料或辅料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车间温、湿度的影响,故应慎重使用。在平版胶印中,以使用膏状催干剂为主,其次使用液状催干剂。

四、油墨的选择

油墨要选择透明性好、颗粒细,着色力强的优质亮光权脂墨,其色相要尽量选择接近之原色色相的油墨。黄墨要选少偏品红、青的成分;品红要选少偏黄、表的成分;青墨要选少偏黄、品红的成分。一般要选择色相相对比较纯,干燥性能好,网点传递性好,光泽好的油墨。

但是,目前国内生产的油墨,快干和光泽之间有些矛盾,要干燥性能好,光泽就差些,要光泽好,快干性能就稍差。

另外,除油墨的色相要选好,还要了解油墨实地密度的大小值,一般地说,以5%的网点不秃,90%的网点不糊较为适宜。若高档产品,按高标准要求,则是2%的网点不秃,95%的网点不糊为好。

第四节  油墨调配

把油墨调配作为单独一节,原因是油墨调配在印刷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厂家,都配备了专职调墨师。即是这样,为保证印品的印刷质量,通常把油墨调配技术作为印刷机机长任职资格的条件之一。

一个好的调墨师应该掌握下列业务技术知识:

(1)熟练掌握色彩学基本知识,在调墨中能够应用自如。

(2)了解油墨的各种规格和性能,能够掌握辅助的配合使用方法。

(3)对油墨的印刷适性有较多了解,使所调配的油墨符合印刷生产需要。

(4)对印刷品原稿色彩及工艺技术进行分析,找出多色套印的较好色序。

(5)能够掌握印刷纸张与油墨色彩的关系和纸张对色彩的影响。

(6)能够掌握油墨干燥性能以及干燥后的色彩变化规律。

一、实际生产中的油墨调

(一)油墨色彩调配:油墨调配必须使生产使用油墨的色彩与原稿(或原磁)的色彩相符,尤其是前后几次再版印刷的书刊封面与插页,色彩必须保持一致。油墨调配时首先需要正确地分辨出原稿(或原样)色彩是原色、间色,还是复色。如果是间色、复色,需要分辨出主色与辅色的合成比例。

原色油墨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调配出很多颜色品种的油墨,成分和混合比例如表B-7所示。

表B-7

原色

合成比例

呈色情况

品红(姚红)

黄(中黄)

青(孔蓝)

25

75

50

0

0

0

0

25

50

75

50

100

25

25

25

25

50

0

0

0

25

80

75

50

75

50

25

25

25

25

50

100

25

50

75

25

50

75

20

25

50

0

0

0

25

25

50

25

25

100

50

1:0:3

3:0:1

1:0:1

0:1:3

0:4:1

0:3:1

0:1:1

1:3:0

1:1:0

3:1:0

2:1:1

4:1:1

1:1:2

1:2:1

1:4:1

1:1:4

1:1:1

深蓝紫

青莲

紫色

深绿

苹果绿

翠绿

绿

深黄

大红

橙红

赤紫

红棕

橄榄

古铜

假金

墨绿

近似黑

 

(二)淡色油墨调配比例参考

淡红:以白墨为主,略加大红、桔红。

玉色:以白墨为主,略加桔红、中黄。

米色:以白墨为主,略加桔红、中黄、黑墨(微量)。

灰色:以白墨为主,略加黑墨。

银灰:以白墨为主,略加银浆,黑墨(微量)。

淡蓝:以白墨为主,略加孔蓝。

湖绿:以白墨为主,略加孔蓝、中黄。

油墨色调配正确与否必须用适当方法进行检验,通常采用刮样法和拓样法。刮样法用刮在纸面上。拓样法用纸版把油墨均匀地拓在纸面上,然后将样张与原稿(或原样)对照,直到油墨色样与原稿(或原样)色样完全一致。

油墨色彩可以用原色或间色调配也可以用其补色来校色,例如:调成油墨紫味太重时,可加其补色黄墨来校色;绿味太重时,可加其补色红墨来校色;蓝味太重时,可加相应的补色桔黄墨来校色。

二、油墨稀调程度及其燥性的调

(一)油墨稀调程度的调

油墨调配必须使上机生产使用油墨的流动性、触变性等符合印刷的要求。油墨因墨质较稠粘度过大,通常是不适宜直接上机生产的,这是因为油墨粘度过大,流动性很小,墨斗中的油墨不易传动墨辊,而墨辊上的油墨也不易串动均匀,而严重影响印刷质量。同时,油墨的粘度过大,在印刷过程中纸张与油墨接触,容易产生卷胶现象,影响生产正常进行。

调配油墨稀稠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

1、印刷版面较小的,比版面较大的印件,油墨调稠一些。

2、印刷纸张表面光滑结实的,较纸张表面粗糙松软的印件,油墨调稠一些。

3、印刷第二色时,较印刷底色(第一色)时的油墨调稠一些。

4、印刷车间温度高,较温度低时,油墨调稠一些。

调配油墨的稀稠程度,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一般情况下,对油墨原墨进行调配加工,如果油墨质较稠、粘性过大,可以加入适量的调墨油进行稀释解粘;如果需要油墨较调、粘性较小,不宜加入调墨油,则可以加入适量的去粘剂。因为加入调墨油后既减粘性,又使油墨墨质稀薄,用于第二色套印后,印迹的色彩和光泽都受影响。如果油墨墨质过于稀薄,可以加入适量的原墨或辅料玉米淀粉增加油墨的稠度。

(二)油墨燥性的调配

油墨配必须使其性符合印刷生产的要求。油墨在纸张上的干可以分为渗透和固化两个过程,当纸张与印版接触压印时,纸张纤维毛细管吸入一定量的油墨。

油墨连接料是具有两个以上的不饱和双键的植物油或改性合成树脂,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形成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膜层,油墨在聚合反应下固化干燥。

调配油墨干燥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

?印面大小、墨层厚薄的影响。印面小,墨层薄比印面大、墨层厚的干燥快。

?纸张性质的影响。纸张纤维松软或呈碱性的较纸张纤维紧密平滑或呈酸性的油墨干燥快。

?车间温湿度的影响。温度高、相对湿度低、通风条件好,较温度低、相对湿度高、通风条件差的油墨干燥快。

?油墨催干作用的影响。采用无机颜料或干性强的连接料,较采用有机颜料或干性弱连接料的油墨干燥快。

一般情况下车间温度15℃左右,白澡油用量为3~5%,红燥油用量为1~3%。

调配油墨既要防止燥性过小不利于生产衔接,也要防止燥性过大,印而发生品化,叠色套印等困难。

(三)油墨用量的确定

实际生产情况证明,调配油墨的量一定要略大于生产耗用量,如果调配墨量小于生产耗用量,造成停工等墨,色相不一,影响生产正常进行,但完成印刷生产任务后的余墨量不能过多,最好将余墨量控制在全部墨量的5~10%以内。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需要对调墨工作有一定认识,并且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调配油墨用量多少取决于下列因素:

1、印刷版面图文面积大小,用于实际印面的耗墨量。

2、印刷纸张吸墨性能强弱,实际墨层的遮盖力。

3、印刷品数量多少,按比例计算耗墨量。

4、印刷工艺需要的单色、叠色工艺,油墨耗用量不同。

5、印刷质量不同,要求选用油墨有所区别,油墨耗用量有差别。

6、油墨的着色力和油墨比重不同,油墨耗用量也有差别。

理想的确定生产油墨用量方法,最好能够确定印件的单位耗墨量,即每千印次(或每万印次)的耗墨量,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测试,求出相对数值,再加上一定的保险系数,(表B-8)。

表B-8

品种

用量

印面

胶版纸(印次)

铜版纸(印次)

淡色墨

1公斤

16K实地满版

2000~2400

4000~5000

深色墨

1公斤

16K实地满版

3000~4000

7000~8000

 

四、油墨调配时的注意事项

(1)一批产品固定所选油墨的型号,保持色相前后一致,三色板选用色墨,一般采用中黄、品红、淡蓝,由于同一色墨也存在一定色差,因此必须固定原色墨型号,使前后批产品色泽一致。

(2)根据不同纸张调节油墨粘稠度:由于纸张吸墨性不同,以及使油墨厚度符合网纹印刷适性的要求,原墨必须进行加工调稀,但是必须保持具有较好的色浓度,不影响三原色叠色效果。有一定关系,网纹印刷与线条版不同,网点承受墨量较薄,在确保印刷质量的情况下,不宜过分加大墨量,以致网点发糊发花。

(3)干燥性能适当:网纹印刷由于网点着墨较少,一般情况干燥较快,不宜过多增加燥油。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纸张的吸墨干燥程度来定。适当加入燥油,不仅有利于墨层干燥,也有利于增加表面光亮度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