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限塑令”的实施,非环保塑料袋不再拥有市场,海南一些生产企业面临停产危机或处在转型的边缘。业界希望政府能够适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后继政策,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塑料袋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帮助其完成技术与产品的转型。
“限塑令”的出台和实施给塑料袋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作为海南最大的一家生产超薄可降解塑料袋生产企业,海南天人降解公司付出了很大代价。还在“限塑令”实施前,因为公司缩小生产规模,无奈之下只好遣散了部分员工,这部分人因此失去了饭碗。而公司500万元的设备也变成一堆废铁,加上其他方面损失,企业损失惨重。
该公司总经理胡智功介绍,公司要完成全部设备更新,需要的资金在700万元左右。他说,今年4月份时他们还在徘徊,不知是该关门还是转型,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继续维持,但目前要维持下去面临的困难仍然非常多。
据了解,由于近期塑料袋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海南塑料袋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对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即便有资金,转产厚塑料袋技术上不是难题,但QS认证和印刷许可证无疑成为两堵墙。没有过硬的资质,不能对塑料袋进行追踪溯源,超市、商场就不敢订他们的货,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有必要适时出台更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对一些较为正规的、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的塑料袋生产企业,尽量提供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帮助其完成技术与产品的转型。同时,对因此项政策而失业的人员提供某些帮助,比如通过优先招工、享受失业保险等办法让他们渡过难关。
业界认为,“限塑令”能否有效实施,正规生产企业能否生存,还取决于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执法部门应对仍在生产非降解塑料袋的企业关停并转,大力扶持可降解塑料袋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并且尽快形成大批量生产廉价全降解塑料袋的能力。一旦既环保又便宜好用的可降解塑料袋源源不断地上市,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才能得到有力保证。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