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三原色印刷时,模版控制显得尤其重要。由于油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度(特别是UV油墨),加上模版偏差导致印刷墨膜厚度的变化,使得印刷颜色出现明显偏移。
这种色偏移可以通过墨膜对光的吸收(即光学密度)来描述。光学密度可以使用密度计测量印刷颜色得到。测量结果是用对数形式来显示的。也可以说,这个数字表示被“绝对”白的材料吸收的光与被测油墨所吸收光的比率。
“正常墨量”是用来描述用特定油墨和承印物印刷的正确光学密度的术语。通过密度计测量墨量较为准确的(颜色在视觉上显得正确)印刷品,结果可作为在相同油墨和承印物的条件下进行印刷或打样的参照。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察觉到颜色的变化,通过即时调整来保证印刷质量维持在可接受的宽容度范围内。
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除了与印刷网点大小有关外,还与墨层厚度有关。网目开度大小、网丝直径、模版厚度、油墨种类和油墨粘度都会对墨层厚度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油墨层的湿厚度等于丝网织物的理论颜色值,这个值通常由生产厂商提供。例如,一个20立方厘米/平方米的理论颜色值会形成一个大约20微米的湿墨层厚度。墨层厚度可以按照下面方法简单地通过颜色值除以网孔面积计算:((20立方厘米÷(100厘米×100厘米))×10,000微米/厘米)=20微米。
模版膜厚度也对墨层厚度有影响,并且必须根据丝网颜色值增加厚度。因此,在一个丝网上,使用厚度为10微米的模版,理论颜色值为20立方厘米/平方米,就会形成近似30微米厚的湿墨膜厚度,比上述计算结果多10微米。为了印刷精细的半色调,选择理论颜色值低的丝网织物同使用薄模版膜一样重要。
在建立质量控制参数之前,还需要测量模版特性,如厚度、表面粗糙度等。一旦确定了基于印刷的精确的可接受的值,应建立标准网版制作流程,以确保能够恒定地获得相同地模版特性。
在丝网印刷还不存在相同基准的条件下,许多企业不考虑各自条件,就建立了生产标准及其偏差。由于没有客观的质量控制条件,它使许多丝网车间在印刷中产生了不精确的和难以预料的印刷颜色。其实,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丝网印刷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可计量参数来控制。您可以通过测量得到这些参数,并得到所要的颜色复制标准。
此外,它还可以帮您获得精确一致的颜色,帮助您提高印刷整体质量,增强印刷中的产品复制的稳定性。在建立标准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参数:
1. 印刷网点和色调范围
2. 墨层厚度
3. 印刷颜色的光学密度
4. 网点扩大和丢失
5. 油墨叠印
前两个参数主要受丝织物质量影响。选择正确的网丝直径与使用正确丝织物及网目数同样重要。另外,为了确保印刷质量标准的一致性,您应当学会计算这些参数偏差值的方法。
其他参数受网版制作和印刷中的一些可测量因素的影响,在随后的几期中将分别就上面的5个参数进行简单的描述。
虽然一些工厂建立标准和公差以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指导生产,但是对于丝网印刷工业还不存在同样的标准。结果,一些丝网印刷厂在毫无客观质量控制的条件下,尝试印刷半色调产品。结果是精确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颜色。然而,这不是原因,因为丝网印刷过程是由一个可计量的变化范围控制的,可以通过测量和使用来完善自己的色彩再现标准。
除了可以帮助你在恒定的基础上实现准确的颜色,建立质量控制标准也可以帮助厂商全面提高印刷质量,提高整个印刷过程的再现稳定性以及确保同样或同类工作的重复能力。在完善标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变量包括以下几点:
* 印刷网点尺寸和阶调范围
* 墨层厚度
* 印刷颜色的光学密度
* 网点增大和网点损失
* 油墨叠印控制
前两个变量主要是受使用的网屏织物的影响,并且你会看到,选择正确的纤维直径同使用正确的织物和网孔数一样重要。也可以学习与这些变量有关的宽容度的计算方法以确保同质量标准一致。剩下的变量受网屏制作和印刷的其他可测的特征的影响。就会发现如何更好地评价这些变量。(待续)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