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书籍报刊等的版面,具有信息广泛性的特点,版面上的视觉效果如何、形式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播。一个好的版面设计,同时还能给人们带来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版面是一种艺术,它同其它艺术一样,具有多样化的形式语言。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版面艺术的重要性并未被人们充分重视,其中有理念上的问题,也有技术上的原因。还在铅与火的年代,是谈不上版面艺术的。尽管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古腾堡的古典设计模式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设计思想、新流派层出不穷,但在我国,版式的革新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启动。直接原因是电脑的广泛使用,使人们从繁重的人工排版解放出来,走上了电脑屏幕,进而又进入了数字化的年代,为版面艺术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这个变革的过程又恰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国内外各种文化的频繁交流,各种设计理念的渗透,使我国版面艺术得到飞速发展,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近年,我国的版面艺术已经正式被列入版权保护的范围,在艺术百花园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二.版面艺术的演变
我国的图书版式曾经十分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主要是沿用500多年前德国古腾堡确立的欧洲古典模式。甚至几十年前欧洲出现的网格版式,我们也只拾取了其中最简单的重叠网格形式,没有全面推广,更谈不不上吸收当代版式的最新研究成果。许多人认为,书刊中只有封面设计才是艺术,版面设计仅仅是字的串排而已,或者把它作为一种低层次的技术设计看待。这种认识上的错位、观念的停顿,是图书版面设计长期滞后的主要原因。
我国书刊版面的创新,是到了世纪末的最后几年。首先是改革开放大环境造成的市场竞争,逼迫图书业从内容到形式必须作出全方位的努力,版式问题才成为不可忽视的方面之一。其次是计算机全面取代传统印刷术,不仅解决了排版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同时也为版面艺术提供无限丰富的构成元素与形式基础。三是改革开放后人们视野的扩大,推动了审美观念的迅速更新。于是,装帧艺术家们又纷纷踏进这块被开垦的处女地。开始了版式的全新创意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最早的革新,是从仿效、吸收国外设计模式开始的。主要是自由版式的大量运用。自由版式本源于美国,它建立在先进的照相排字工艺基础之上,灵活性很强,强调形式感,很有创新潜力。此外,也间或出现类似德国约翰·契肖德的新客观主义设计,以及意大利菲力蒲·马利奈蒂的未来派设计倾向等。此后,装帧艺术家们不再受传统设计的束缚,他们在书刊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版面形式的独立的审美价值,不求一律,自由创造。其共同的特点,都将书刊版式重新纳入现代平面构成的范畴。因而特别活跃,与传统设计相比较,版面构成的演变与形式要素的新特点也比较明显。表明我国版面艺术已大步跨进了现代的序列。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待续)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