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经过一年半的持续推动,为中国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勾勒出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轮廓,但是从众多的参评单位中遴选出示范典型,重中之重是确立一套科学、完备、系统的考评体系和评估标准。
从2011年11月第一次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到2012年11月底下发《关于开展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的通知》,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示范工作经过一年半的持续推动,为中国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勾勒出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轮廓——“这次转型示范工作相当于中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状况的一次大型调查,让最真实状况浮出水面,这也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在当下时点上的历史记录。”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百道网首席执行官程三国如是说。伴随专家评估工作的结束,国内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工作近期将通过公示展示新的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本次转型示范工作收到450余家单位申报材料,430家单位最终进入评估。其中,报纸出版单位(含报业集团)共计155家,期刊出版单位(含集团)139家,图书出版单位(含出版集团)136家。在历时一年半的组织申报、筛选、评估过程中,一批在数字出版业务领域起步较早、思路清晰、成效明显的传统出版单位将被确立为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企业”,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并通过交流借鉴和推广实践经验,为全行业廓清发展方向,使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数字出版学者、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张志林表示,本次评估工作首次采用量化指标进行科学评价,确保示范筛选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科学可信。
转型评估先定硬标准
从众多的参评单位中遴选出示范典型,重中之重是确立一套科学、完备、系统的考评体系和评估标准。
始终参与转型示范工作的华商传媒研究所所长冯玉明对此深有感触:“本次示范评估打破了常规方式,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只是其中环节之一,更基础的是设计了一套适应业界数字化转型现状的客观评估体系,遵循这一体系的应用规则,评估工作经历了指标体系研发、基础数据采集、海量数据处理等多个阶段。”
冯玉明表示,评估工作“从行业实际出发,着眼于方向选择、战略规划、产品和业务的潜力值、市场认同度”等多个观察视角,确立了“战略与组织”“资源与实力”“产品形态”“市场表现”四大维度,并将四个维度逐级分解成30余个指标,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遇到和必须回答的关键性问题。
“这套评价体系基于我们对近10年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探索的观察和实践,汇聚了国内业界、学界和政府管理部门40余位资深人士的意见,反复进行‘加法’和‘减法’,使评估工作具有了较为坚实的地基。”冯玉明说。
据介绍,评估将指标体系所规定的各单位基础量化数据、第三方公开数据、专家赋值数据加权计算后,得出各家不同类别出版单位的总分值,最终根据推广示范的类别界定,分为“中央类、地方类”“报纸类、期刊类、图书类”“集团公司类”等进行择优确定。参加评估赋值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编审、技术总监王勤,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科技与数字出版处处长李彤,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张志林等数字出版专家普遍认为,由于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客观,组织工作较为科学、规范,样本的丰富性、均衡性、代表性都得到了较好满足,将能有效避免以往考评中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估结果经得起质疑和推敲。
“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从现实看,关乎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从长远看,关乎对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方向的引领,责任十分重大。”冯玉明说。
转型示范树立新标杆
在参与评估数字出版转型示范企业过程中,专家们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对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我们非常需要在适当时候冷静地思考和梳理一下,下一步该怎么做。特别是与广电系统整合以后,面临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市场,如何发挥出版业优势?如何提升先进文化的生产力、传播力?如何满足数字化阅读人群对优质内容和知识的需求?”王勤说。他同时表示,通过评估可以看到,已有相当一批企业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从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做起,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为产业、为市场、为消费者服务,实现了从单纯出版到综合服务的质的飞跃,有些已经初步转型为现代内容服务企业,将发挥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对传统出版转型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较为成熟的评价实施方案。尤为重要的是,树立了一批看得见、可学习的‘导向’和‘标杆’,将有效推动我国传统出版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为实现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作出实际贡献。”张志林也认为,此次评估工作成果明显。
“尽管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任务艰巨、道路漫长,但我们依然有理由充满信心。这不仅基于政策引导和转型示范的推进作用,还基于传统出版,特别是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拥有成功基因。”程三国指出,在传媒业所有门类中,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比其他传媒类型要成功得多,完全可以坚定传统优质资源拥有者——传统出版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信心。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