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深圳,惠风吹拂,繁花簇锦。一场文化的盛宴,正在这里激情上演。
5月17日开幕、为期四天的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会,更是这座美丽城市的一个盛大节日。由于文博会,使这个城市在激情、张扬之外,添了几分温润与柔软。
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和国际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已成为一个信息交流、产品销售、项目合作的平台。较之于上届,这次文博会内容更丰、规模更大。 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地级市政府组团参展,20多个国家政府代表团出席。参展企业达到1639家,专业观众达到3.8万人,比上届增加2.8倍。文博会内容也由上届的5个板块增加到交易、论坛、评奖、节庆、网上文博会、人才交易等6大板块。
文博会期间,主会场的9个专业展馆及17个分会场,人头攒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观众来往穿梭,各具风情和特色的展览令观众大饱眼福。而一场比一场精彩的论坛和演出,更让来自海内外的观众享受了一顿文化的盛宴。文博会前后共推出70多场论坛、艺术展和文艺演出,令人目不暇接之余,不得不感叹这场盛宴的丰盈。同时,文博会交易一片红火,仅5月17日,首场投融资签约就达12亿元,这充分显示文博会已由单纯展示走向交易,文化产业的双重效益日益凸显。
较上两届文博会,第三届文博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
文博会升格为国家级以后,已被批准为UFI认证展会,国际性文化展会的地位得到确定,从此它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展台,也是世界文化的展台,而商务部的加盟,其国际交易功能得以加强;启用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后,文博会的专业化进一步提升。尤其值得借鉴的是文博会走市场化道路,成立专门的文博会公司,采取公司化运作这一世界通行的模式,而不再是政府包办,确保了文博会的持久、生机与活力。
从本届开始,文博会由两年一届调整为一年一届,会期由原来的5天调整为4天。
市委宣传部组团首次参加了本届文博会,令记者切身体验到了文化深圳的奕奕神采。
专业展馆:精彩纷呈 创意无限
此次文博会共设九大专业展馆,它们分别是文化产业项目交易馆、数字影视·动漫游戏馆、体育产业馆、创意设计馆、国际演艺馆、新闻出版馆、文学书画艺术馆等。
文化产业项目交易馆为本届博览会核心展馆。33个国内代表团和不少外国城市代表团在这里进行环境、政策推介及项目交易。台湾首次组团参展,成为1号馆新的亮点。
2号馆把深圳的创意、时尚、动感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经典动漫作品制作的卡通人物,在展馆穿梭,并不时向人们致意。许多观众忍不住上前合影留念。舞台上,演员们精彩演绎的动漫剧情吸引了众多观众。数字影视展区,动漫基地区,动画展区,漫画展区,游戏展区,动漫衍生产品展区……令人应接不暇。游走其中,现代、时尚的氛围在周身弥漫。
第一次参展的体育产业,以弘扬体育文化、倡导体育经济为主题,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该展馆在布展上独具匠心,甚至把高高的帆船也搬进了展馆,充满了强劲的动感和向上的活力。
最能体现文博会主旨的无疑是创意设计馆。“街区式特装”设计理念,分别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代表各街区名称,独特的个性显现无遗。新闻出版馆的400多家参展单位,则显示了中国出版业的最新成果。
记者驻足流连于国际演艺厅,尽享不同国家和民族迷人的风情表演:婀娜的傣族舞、灵动的藏族舞、疯狂的澳门土风舞、悦耳的飞天演奏,以及皮影戏表演、器乐歌舞杂技表演……各个代表团将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华,带到了深圳,带到了文博会,带给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观众。
文学书画艺术馆名家名作荟萃,工艺美术馆国宝珍宝压轴,杨柳青年画、凤翔彩塑、关中皮影、南京云锦、永清扎刻、贵州烙画、潍坊风筝、广州牙雕、四大名瓷、四大名绣、四大名砚……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精萃的品牌展品云集文博会,深圳和文博会于是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大展台。
文化园区:初显孵化功能
深圳是我国动漫加工制作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过去,主要从事“来料”加工,许多著名的动画片,如《狮子王》、《人猿泰山》都曾在深圳制作,虽然获得了丰厚回报,但动漫产业一直沦于“打工”的地位,缺乏原创力。
没有原创,动漫产业就没有灵魂。在政府的扶持和动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以2006年5月19日深圳怡景园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开园为标志,深圳动漫业走上了原创之路。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完全依托广播电视媒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怡景动漫基地已呈现出强劲的孵化功能。据基地服务中心主任蔡大明介绍,目前,已有51家国内外动漫企业进驻园区,其中既有原创动漫、网络游戏开发企业,也有衍生产品开发、项目代理、出版发行及投融资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配套产业链。借助基地这个载体,深圳动漫产业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已由原先的“打工仔”角色,逐渐走向原创。本届博览会,记者明显感觉到深圳动漫原创味越来越浓,唐龙、南方盛美、神笔、腾龙堂、深动力等动漫公司的原创作品《红色摇篮》、《水果部落》、《猫王和嘎嘣豆》、《薯仔的天空》等引起了众多动漫迷的关注。其中《水果部落》参加韩国春川国际动画片评选获得大奖,并被美国迪斯尼公司选中投资制作。这些原创动漫及衍生产品的成功运作与开发,很大程度得益于基地的产业链运作。
据悉,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将重点围绕设计、动漫、游戏、印刷、珠宝、工艺品,这些园区遍布深圳六大区。这些园区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功能日益凸显。
专家云集:引发“思想风暴”
深圳文博会,不仅有品牌实物展览,更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文博会期间,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云集深圳,十余场高水平的论坛、演讲,引发了深圳文博会的一场“思想风暴”,由此提升了文博会的深度与高度。
苦于分身乏术,记者只参加了在华侨东城举办的2007中国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来自商务部、北大和澳大利亚、美国、韩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出版业协会、国际平面设计协会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园区与集群发展”这个主题,各抒己见,其中既有丰富的实战案例和成功经验,又有新颖的观点,受到听众的广泛好评。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何增强,以上海发展创意的探索和实践,为人们展示了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商务部贸易司司长胡景岩,站在扩大文化出口的角度,呼吁应尽快抢占文化贸易出口的制高点,将有优势的企业和项目培养成文化精品,同时,利用文博会这个平台,吸引海内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北大教授王缉慈则语重心长地提出,全国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园区时,切勿“扎堆”,以免造成资源浪费,而应提升集群的档次和效应。韩国全州大学文化产业学院院长李政炫以韩国推进文化产业成功经验,廓清了人们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模糊认识。
“钢琴之都”:演绎“钢琴梦幻”
文博会期间的深圳演出市场,精品迭出,异彩纷呈。从浓郁乡土气息的大型舞剧《一把枣》,到清新高雅的钢琴音乐会,从大型舞蹈史诗《千古风流》,到话剧《立秋》,内容、形式各异的近20场演出,为文博会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首次正式对外公演的音乐厅,迎来的第一场演出,便是深圳青少年钢琴演奏音乐会。呈竖琴造型的音乐厅内,琴声弥漫,仙乐袅袅,一批在国际比赛获奖的青少年钢琴家,以其高超娴熟的技艺,为来自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献上了一曲曲美妙的琴声。音乐会曲目丰富,中外兼具,雅俗共赏,既有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又有充满中国意境的《恽寿平画意》,这群在深圳成长、起飞的青少年演奏家,以其激情的演奏,赢得了众人喝采。
据悉,目前深圳正在着力打造“钢琴之城”,这场由鹏城钢琴新星担纲主演的音乐会,或许正是深圳“钢琴之梦”的美妙序曲。
为什么是深圳?
○记者张秀峰 刘润发
连续几天,流连穿梭在深圳文博会各展馆及分会场,在尽享这顿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的同时,一个问题萦绕心头,始终挥之不去:是深圳选择了文博会?还是文博会选择了深圳?总之,为什么是深圳?
虽然,深圳是一个产生奇迹、创造神话的地方,在短短的27年间,就由一个海边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就像这片令人眼花缭乱的土地,不经意间,总有意想不到的神奇出现。若说它是经济巨人,谁也不会提出疑义。
然而,偏偏是这块曾被人视为“物质厚土,文化沙漠”的土地, 倏忽间,在“文化立市”的旗帜下,文化之花照样开得葳蕤、热烈而浪漫。
回回头,或许更能理清和理解深圳文化发展的路径。
2003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第一次提出“文化立市”战略;
2004年3月,深圳把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2005年5月,又提出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文化成为“支柱”的地位由此确立。
今天,“第四支柱”不负众望。到2006年底,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382亿元,占全市GDP的6.7%,不少领域还涌现出一批国内行业翘楚,像印刷行业,有19家进入中国100强;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深圳特区报与深圳商报双双入选。动漫产业更是从无到有,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引人瞩目的新兴产业……
蓬勃发展的深圳文化产业,犹如破土之笋,拔节生长,迅速壮大。而文博会,无疑是深圳文化产业熠熠闪亮的标志,并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崛起的第四支柱,让人看到了文化深圳迷人的笑靥。“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创意设计之城”、“动漫基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继经济神话之后,深圳人又在演绎一个文化传奇。
按理说,这座缺少文化积淀的年轻城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无论如何也难以承载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重荷,但偏偏是她将“文化”的涵义不断延伸和扩展,并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辉煌,而且辉煌仍将继续。
回溯深圳文化产业萌芽、生长、壮大和推进的历程,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深圳的真实,领悟了其中的要义。
这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融合。
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部署,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深圳有幸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地区之一,此为天时。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经济生活活跃,市场化程度高,此为地利。
但“天时”共有,“地利”也非深圳独享。拥有深圳这种“地利”之便的城市有的是,而论文化资源的丰厚,文化渊源的流长,优于深圳的城市更是难以数计。为什么偏偏是深圳?
因为,深圳文化产业的今天,更重要的是“人和”。
具体地说,就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思想的敏锐性与前瞻性,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思路、大眼界,以及深圳人与这座城市一同生长、一以贯之的创新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靠这种精神,深圳人曾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传奇,从而把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富庶的现代化都市。今天,也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始终以拓荒牛的姿态,背负创新、敢闯的犁铧,将“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
文化是精神力量,也是物质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它最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今天,深圳已将文化的根深深扎下,一棵参天大树的根须正在丰沃的地层中延伸,它的浓荫,将庇护深圳走向百年、千年,直到永远。
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像深圳一样,解放思想,让体制的能量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如何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进而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何借助市场规则,激活文化创新的能力……
深圳破解了这些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必须遭遇的悬念,所以,文博会选择了深圳,文化选择了深圳,并不因为她的年轻和暂时的浅显,而拒绝这座城市对文化的向往、执著与痴情。从这个角度说,深圳承接世界文化的风云际会当之无愧。
再说说我们,今天,赣州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的大文章已经破题,深圳模式和经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的恢宏前景。文化产业之花必将浪漫开遍赣南的土地。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