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乳制品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乳制品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跨地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改变乳制品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推动乳制品工业结构升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改变以液体乳为主的单一产品类型局面,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积极发展脱脂乳粉、乳清粉、干酪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品质乳制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乳蛋白、乳糖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
2、产业布局
按照乳制品加工企业选址与奶源基地相衔接、企业规模与乳品生产能力相匹配、产业布局与需求市场相符合的原则,调整优化乳制品工业布局,发挥传统奶源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乳制品加工产能,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
大城市周边产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加工项目。支持乳制品加工科技的研究与产业升级,率先实现乳业现代化;鼓励新型乳制品的开发,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低温产品,适当发展干酪、奶油、功能性乳制品。
东北、内蒙古产区。重点发展乳粉、干酪、奶油、超高温灭菌乳等,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产品。严格控制建设同质化、低档次的加工项目,扶持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项目。
华北产区。合理控制加工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乳粉、干酪、超高温灭菌乳、巴氏杀菌乳、酸乳等。
西北产区。合理控制加工项目建设。主要发展便于贮藏和运输的乳粉、干酪、奶油、干酪素等乳制品,适度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南方产区。根据原料奶资源情况,合理布局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干酪、酸乳,适当发展炼乳、超高温灭菌乳、乳粉等乳制品,鼓励开发水牛乳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原料乳产量达到5000 万吨,增长33.4%;乳制品产量达到2700 万吨,增长15%,其中干乳制品(乳粉、炼乳、奶油、干酪素、乳糖等)产量900 万吨,液体乳产量1800 万吨。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 亿元的骨干企业。乳制品加工能力闲置率控制在25%以内。
(五)水产品加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分工协作,推动水产加工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通过产学研联合等方式,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根据现有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资源配量,利用区域优势建立水产加工园区,大力发展水产流通,打造产业品牌;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加工保藏水平,逐渐完善水产品现代化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生产营养、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加工品;挖掘海洋产品资源,加大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水产加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水产加工企业重视节能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快开发包括冷冻或冷藏分割、冷冻调理、鱼糜制品、罐头等即食、小包装和各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鼓励企业建立标准化物流中心,重点开发、推广水产品保活保鲜运输技术,实施渔船保鲜、冷冻、冷藏贮运改造工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水产品物流体系。提高水生生物资源和生产性资料的利用率,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水产加工业。
2、产业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水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建设黄渤海、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三个水产品出口加工优势产业带,鼓励黄渤海地区在巩固来料加工及对虾、贝类、海藻加工优势基础上,积极向海洋功能食品领域延伸;鼓励东南沿海地区在巩固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海藻加工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远洋水产品和近海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长江流域在巩固河蟹、斑点、鳗鲡、小龙虾、海藻加工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引导和扶持内陆省份开展淡水产品加工。形成全国沿海一条线、内陆局域成片、产业一条链的水产品加工产业格局。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6000 万吨以上,水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8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提高到45%以上,冷冻调理食品和分割小包装食品的比例占水产冷冻加工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20 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水产品加工大型企业20 家、超10 亿元的100 家。
(六)果蔬加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大力发展果蔬汁和果蔬罐头。发展浓缩果蔬汁(浓缩苹果汁除外)、非浓缩还原(NFC)果蔬汁、复合果蔬汁、果蔬汁产品主剂等品种,积极发展柑橘、桃、菠萝、食用菌以及轻糖型罐头、混合罐头等产品,大力发展香菇、洋葱、大蒜、南瓜等脱水产品,扩大脱水马铃薯、甜玉米、洋葱、胡萝卜、豌豆等生产规模;稳步发展芋头、菠菜、毛豆、青刀豆等速冻蔬菜,增加速冻草莓、速冻荔枝、速冻杨梅等速冻水果的生产。
加快发展果蔬物流。重点推广应用果蔬贮运保鲜新技术,开发新型果蔬保鲜剂、保鲜材料,果蔬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果蔬冷链储运系统,建立果蔬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果蔬物联网,提高果蔬物流水平。
2、产业布局
果蔬汁加工。在原料主产区发展浓缩果蔬汁(浆)等加工,主要消费区域发展果蔬汁终端产品,形成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构。在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番茄酱、浓缩葡萄汁,在河北、天津、安徽等地发展桃浆、浓缩梨汁,在重庆、湖北、四川等地发展浓缩柑橘汁与NFC 柑橘汁,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发展热带果汁。果蔬罐头加工。在浙江、福建、湖南、山东、安徽、新疆、河北等传统生产省份,集中发展柑橘罐头、桃罐头、食用菌罐头、番茄罐头等的生产,加强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充分考虑原料基地和产品市场两大因素,对加工业进行合理布局;脱水果蔬加工。重点在果蔬主产地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脱水果蔬产业,建立脱水果蔬出口加工基地,同时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增强向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出口能力,形成“优势品种、优势产区”的“双优”加工布局。
速冻果蔬。在果蔬主产地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速冻果蔬产业,建立速冻果蔬出口加工基地,同时向东北、新疆、云南等边疆省份发展,形成环形发展布局。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果蔬加工行业产值达到3000 亿,果蔬汁产量达到300 万吨,果蔬罐头产量超过200 万吨。果蔬冷链运输量占商品果蔬总量的30%以上,水果平均加工转化率超过15%,其中苹果达到30%,蔬菜平均加工转化率达到5%以上。
(七)饮料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发展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装饮用水,支持矿泉水企业生产规模化;大力发展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咖啡饮料、蔬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谷物饮料。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实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完善认证和检测制度,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检测、认证结果的认可度,树立自主品牌国际形象。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建立高集中度、高水平、高标准、高酸度的苹果原料生产基地,满足高酸浓缩苹果汁加工的需求,改良柑橘品种、建设宜汁加工柑橘原料基地。
2、产业布局
以水果、蔬菜及其他农产品为原料的饮料企业建立在原料产区,矿泉水企业建立在矿泉水矿区附近;茶粉、茶浓缩液主要布局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矿泉水产业主要布局在吉林、黑龙江、山东、四川、西藏、云南、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饮料总产量达到1.6 亿吨,年均增长10%左右。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碳酸饮料、果蔬汁类饮料、包装饮用水、茶饮料、蛋白饮料、其他饮料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4:15:39:13:15:3。
(八)制糖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系为核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行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糖料生产规模化建设,加快糖料种植现代化步伐,依靠科技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量,推进农户种植合作化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步推进大集团战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大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我国糖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强政府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坚持“以国产食糖为主,适当进口食糖补充不足”的平衡原则,国产糖的自给率力争稳定在85%左右。
2、产业布局
通过加快甜菜优良品种选育、规模化种植、水利化和机械化推广的步伐,促进甜菜糖恢复性增长,保持甜菜糖与甘蔗糖的协调发展。
南方蔗糖区。以广西、云南、湛江、海南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间的整合重组,鼓励企业采用大型、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加快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制糖工业。
北方甜菜糖区。重点扶持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甜菜糖主产区,加大甜菜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单产水平和含糖量;发挥现有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提高制糖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食糖产量1600 万吨左右。日处理糖料能力达到121万吨,其中:甘蔗日处理糖料能力105 万吨,甜菜日处理糖料能力16 万吨;甘蔗糖标准煤消耗低于5 吨/百吨原料,甜菜糖标准煤消耗低于6 吨/百吨原料,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 年下降10%。
(九)方便食品制造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推进冷冻米面行业扩大规模,继续提高速冻食品产量,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鼓励冷冻调理食品、冷冻点心和营养型冷冻产品等新产品的发展。改进现有的产品工艺,提高行业节能水平;支持冷冻食品相关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物流系统的发展,促进整个冷冻食品产业链的同步协调发展。
进一步发展常温方便主食产品,改变传统方便面高油脂和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等结构性营养问题,开发即食米饭、米粉、米线、馄饨、鲜湿面条等新产品和相关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改变常温方便食品产品同质化、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
加快方便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焙烤食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2、产业布局
按照靠近原料产地、重点销区以及交通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物流配套条件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方便食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加工企业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布局。大城市周边产业区,包括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鼓励高附加值、高品质和功能化的方便主食以及中餐菜肴的发展,鼓励休闲食品的发展。中原地区,以河南为重点发展面粉原料为主的方便主食和杂粮食品。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以稻米为主的方便主食食品、三餐食品和休闲食品。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以杂粮为主的休闲食品、副食以及三餐食品。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5300 亿,年均增长30%,其中冷冻米面食品行业、方便面、其他常温方便主食、方便休闲食品等行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00 亿元、1000 亿元、800 亿元和1000 亿元。形成10 个销售收入超过100 亿元的大型方便食品加工企业集团。
(十)发酵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努力提高非粮原料比重,减少玉米等粮食原料的消耗量。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新产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行业专用酶制剂,适度发展发酵法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赖氨酸、谷氨酸除外)、新型酶制剂(糖化酶、淀粉酶除外)、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功能性糖类、真菌多糖、功能性红曲、发酵法抗氧化和复合功能配料、活性肽、微生态制剂)等生产。推进高附加值氨基酸、有机酸、特种功能发酵制品、新型香精香料和多元醇等产品的产业化;推动食品配料及添加剂等产品生物制造工艺的改造升级,培育新型食品配料及添加剂、新型酶制剂、新型生物基材料等生物制造新产品。
继续抓好节能减排,研究生物转化途径及绿色制造工艺,改造高耗能、高耗水、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推广应用离心清液回收、糟液全糟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产出和排放,降低能耗和水耗,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限制5 万吨/年以下且采用等电离交提取工艺的味精生产线、2000 吨/年以下的酵母加工项目和年加工玉米30 万吨以下、总干收率在98%以下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重点淘汰3 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 万吨/年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年处理10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97%以下的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和年产3 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
2、产业布局
推动发酵产业由中东部和沿海地区向东北、内蒙古及中西部资源优势明显、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建设与资源相匹配的发酵工业基地。加快对山东、内蒙古氨基酸,山东有机酸和淀粉糖,湖南、湖北酶制剂,湖北、广西酵母,浙江功能性生物制品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和技术提升改造。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发酵工业总产值达46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培育5 家销售收入超过100 亿元的发酵工业企业,10 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50 亿的发酵工业企业;非粮原料所占比重由5%提高到15%左右;以功能糖、多元醇、酶制剂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发酵制品比重由60%提高到70%以上,味精、柠檬酸等产品比重由24%下降到18%以下。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