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二)国内食品工业面临形势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食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七)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五、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
(一)粮食加工业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三)肉类加工业
(四)乳制品工业
(五)水产品加工业
(六)果蔬加工业
(七)饮料工业
(八)制糖工业
(九)方便食品制造业
(十)发酵工业
(十一)酿酒工业
(十二)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
(十三)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
六、政策措施
(一)严格市场准入
(二)发挥政府作用
(三)推进节能减排
(四)强化安全监管
(五)维护产业安全
(六)促进境外投资
(七)提高企业诚信
(八)引导健康消费
七、规划实施
食品工业承担着为我国13 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十一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1 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8%,有力带动了农业、流通服务业及相关制造业发展,对“扩内需、增就业、促增收、保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加快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 年),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指标。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支柱地位得到强化2010 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 家,比2005 年增长73.2%,年均增长11.6%;实现工业总产值6.1 万亿元,增长201.5%,年均增长24.7%,年均增幅比“十五”时期提高5.3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0659.6 亿元,增长214.0%,年均增长25.7%;从业人员696 万人,比2005 年增长53.9%,年均增长9.0%。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8.1%提高到2010 年的8.8%,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 年的0.52:1 提高到2010 年的0.88:1,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供应更加丰富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保证了13 亿人口的食品供应(见专栏1)。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
度加深,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新产品不断涌现,基本满足了国民对食品营养、健康、方便的需求。市场供应品种丰富多彩,规格档次齐全,形成了4 大类、22 个中类、57 个小类共计数万种食品,满足了不同人群多层次的消费要求。
3、产品质量总体稳定,食品安全水平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尤其是2009 年6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以来,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趋势,产品质量稳步改善,产品总体合格率不断提高。目前,23 大类3800 多种加工食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由2005 年的80.1%提高到2010 年的94.6%,提高了14.5 个百分点,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0 年,食品投诉案件34789 件,较2006 年下降17.4%。截止2010 年底,已完善了1800 余项国家标准、2500 余项行业标准和7000 余项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6 项,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4、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我国食品工业加大投入,各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对推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行业装备水平进步显著,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肉类及肉制品、水产品、啤酒、葡萄酒、饮料、方便面、速冻食品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的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此期间,我国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食品物性修饰、非热加工、高效分离、风味控制、大罐群无菌贮藏、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装备水平与国际差距有所缩小,研制开发了200m2 冷冻干燥、200 吨/天油菜籽冷榨、800MPa 高压杀菌、60000 瓶/小时高速贴标和中小型螺杆挤压膨化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关键装备。苹果浓缩汁、马铃薯淀粉和全粉、生猪自动化屠宰、中小型乳制品生产以及饮料热灌装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5、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中程度提高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深入推进,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涌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2010 年,产品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有27 家,比2005年增加了15 家,其中超过千亿元的企业2 家,1 家企业进入了世界500 强。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3.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64.3%,啤酒行业年产100 万千升以上的15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的89.6%;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53.9%。
6、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食品工业布局渐趋合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食品产业优势,东中西部食品工业产值的比值由2005 年的58.3:23.1:18.6,转变为2010 年的51.6:29.3:19.1。食品企业持续向主要原料产区、重点销区和重要交通物流节点集中,形成了黄淮海平原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大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黄淮海玉米加工产业带,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东部沿海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带,冀鲁豫、川湘粤猪肉加工产业带,东北、西北、中原牛羊肉加工产业带,环渤海、西北黄土高原苹果加工产业带等。
专栏1 “十一五”主要食品产量及平均增长速度
专栏1 “十一五”主要食品产量及平均增长速度
名称单位2005 年2010 年累计增长(%) 年均增长(%)
大米万吨1766.2 8244.4 366.7 36.1
小麦粉万吨3992.3 10118.5 153.5 20.4
食用植物油万吨1612 2005 24.4 4.5
肉类万吨7700.0 7925.0 2.9 0.6
水产品万吨4419.9 5373.0 21.6 4.0
成品糖万吨912.4 1102.9 20.9 3.9
乳制品万吨1204.4 2159.6 79.3 12.4
糕点万吨42.9 150.5 250.8 28.5
罐头万吨500.3 918.6 83.6 12.9
饮料酒万千升3565.8 5673.6 59.1 9.7
其中白酒(折65%,v/v) 万千升852.8 890.6 4.4 0.9
啤酒万千升3126.1 4483.1 43.4 7.5
葡萄酒万千升43.4 108.8 150.7 20.2
软饮料万吨3380.4 9983.8 195.3 24.2
精制茶万吨52.4 143 172.9 22.2
(二)存在问题
(二)存在问题
1、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仍较担心。目前,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农药残留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不同行业间制定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存在交叉矛盾。技术保障能力尚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仪器设备配置不足,部分检验设备严重老化;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检测能力亟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自律意识不强,诚信缺失。
2、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
我国食品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10 年我国食品科技投入强度约为0.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1.5%的水平。食品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缺乏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待加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创新能力不强。食品装备问题突出:一是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竞争能力弱,大型无菌冷灌装、肉制品加工关键装备、柑橘汁加工关键装备、高效分离装备、大型乳品生产线、食品品质在线监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装备等长期依赖进口。二是国产装备普遍存在能耗较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卫生保障性差、自动化程度低、关键零部件使用寿命短、成套性差等问题。三是标准化程度低、覆盖面小、标准类型不配套,标准覆盖率仅为20%。
3、食品产业链建设尚需加强
食品工业与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食品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不足,原料保障、食品加工、产品营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绝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乏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原料生产与加工需求不适应,价格和质量不稳定。我国小麦产量居世界首位,但优质专用品种数量不足,每年仍需进口部分优质专用小麦;我国柑橘产量的95%适宜鲜食,适合加工橙汁的柑橘品种和产量少,95%的橙汁依靠进口。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乏必要的仓储和物流设施,原料供应保障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抗风险能力弱。
4、产业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
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改变。不少企业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粗放,初级产品多,资源加工转化效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部分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滞后,能耗物耗高,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玉米淀粉行业原料利用率仅为95%,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约4 个百分点。我国干制食品吨产品耗电量是发达国家的2-3 倍,甜菜糖吨耗水量是发达国家5-10 倍,罐头食品吨耗水量为日本的3 倍;发酵工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2.3%,是轻工业重点污染行业之一。
5、企业组织结构亟需优化
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兼并重组力度不够,大中型企业偏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小、散、低”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的93%。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快增长,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稻谷、小麦、大豆油脂、肉类屠宰及加工、乳制品等企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44%、63%、42%、33%和50%左右。与此同时,落后产能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日处理稻谷100吨以下、小麦200 吨以下、大豆400 吨以下、生鲜乳100 吨以下规模不合理的小型企业产能在行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5%、24%、15%和25%。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