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却被渐渐遗忘,甚至渐渐消失。
正当人们在为活字印刷技艺的流逝而惋惜时,东源村传来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木活字印刷技艺还在瑞安活着!她至今已传承了800多年,完整地再现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是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的实物证明,也是已知的我国惟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
自2001年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被发现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积极拓展发展思路,在这10年里不但更深入地挖掘出了这个“活化石”,还让这千年文明重放光芒。
开明授艺传承不断
据《太原郡王氏宗谱(外纪卷)》记录:东源王氏祖上原居河南,其中一支在晚唐、五代王潮、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迁入福建。元朝时,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氏先祖王法懋开始用木活字印刷进行“梓辑”,后来在明正德年间,王法懋的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清乾隆元年(1736年)又迁入瑞安东源,“化俗谱之修”的木活字印刷术就此落地生根,因此东源人就有了“修谱”的传统。
来到瑞安后,东源王氏并未像以前一些艺人那般敝帚自珍,将木活字印刷谱牒的技艺视为传家秘籍,而是在收徒传艺上十分开放。在这800多年里,他们秉承了“父可以不传子,叔却可以传侄”、妇女也都加入谱师行当的开放传统,村里的外姓人,甚至连外县人也可以得到学艺的机会。一位来自平阳的谱师曾感叹说,他的谱艺是祖、父传下来的,他的祖父孔崇溪就是东源王家的门徒。
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遗办主任郑建俊介绍,我市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术自元至今,从王法懋到东源王氏家族已薪火传承了24代,如今东源村仍有近百位不同程度掌握了木活字印刷技艺的谱师,年龄最小的才20来岁,最年长的已80高龄。
目前,东源的技师们除了用这千年技艺在本地编修族谱外,还到温州、文成、平阳一带编修家谱,甚至还跑到湖北、南京、福建等地。
郑建俊说,东源之所以成为名副其实、独一无二的“木刻活字印刷文化村”,与王家祖先的开明不无关系。
老祖宗“创意”千年引用
在胶印、影印等现代印刷品种遍布全球的今天,东源谱师仍大有作为,古老的“东源谱法”能大行其道,靠的是一代代传人对这种古老、复杂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东源谱师有几十位,其中有40多位会“东源谱法”的全部“十八般武艺”。其中,东源村的王超辉已近60岁,十几岁就开始承祖传学习这门技艺,已有30多年的功力,刻了逾50000个木活字,用掉近100支刻刀。
据他介绍,“东源谱法”概况为15道印刷工序150字的口诀。印刷工序从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捡字、排版,到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打孔)、切谱(裁边)、装线、封面、装订等15道。模用的是檀梨木,刻出来的字是老宋体,还要用上好的宣纸印刷。
东源的木活字印刷不只工序步骤,其它要求也很苛刻,刻字必须有刀法,捡字也要有口诀,排版更要有格式,要印出一本宗谱并非如此容易。比如捡字就相当复杂,面对一担子密密匝匝的字模,“外行人”凑近了看也看不出是什么字,但是技师们能快速找到所需的字模。王超辉告诉记者,捡字靠的是一条150字的口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王超辉介绍,这些外人听起来完全不知所谓的句子,囊括了大部分汉字的部首,得用方言诵读,声调有平有仄,便于记忆运用。这个老祖宗的“创意”已沿用近千年。
千年“化石”又活了
2001年,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世人关注, “古老文明在这里重现”,一时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2003年6月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组也闻讯赶到东源,拍摄了《深埋的物证》,证实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已知的我国惟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
“如何让这个千年‘活化石’得以保护,并恢复生气,我市这些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据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黎然介绍,这10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的保护和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推广和传播,让世上更多的人知道了瑞安东源,重新认知了木活字印刷术。
据介绍,早在2004年,我市就专门拨款投资近60万元,设立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建成第一个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完整保存27个木活字印刷版面和4万多字模,对东源木活字的历史及印刷方式作详细介绍,并聘请当地木活字印刷术传人在馆里进行制作,使人们可以观看到纯手工的千年木活字印刷术原始操作全流程。
在此后的几年里,市文广新局每年还组织相关的推介活动,逐步推开东源木活字印刷,让其走出瑞安。他们将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列入了寨寮溪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开放,常举办专项旅游推介活动,招引游人;组织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展示活动;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示;参加第七届深圳文博会文化产业园“中华印刷之光展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览活动”,演示古老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技艺;组织木活字印刷传承人王超辉、吴魁兆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等等。
很快,东源木活字印刷迅速走红,尤其是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数百位演员组成字盘,用6分45秒的时间演绎了中国“活字印刷”,精彩绝伦的中国元素与表演让全世界观众惊艳,东源木活字印刷亮相在全世界数亿观众的眼前,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神秘的古老技艺。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东源木活字作为文化遗产,其印制的书籍不再是普通印刷品,而成为工艺品,实现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重回归。目前,来东源村旅游的人数大大增多,每年木活字印刷所聚集的经济产值就达300万元。
在这10年里,木活字印刷这一千年“活化石”再次恢复了生气。
技艺薪火将代代相传
东源木活字印刷名声大振后,如何让这个千年文化保护得更好,走得更远,又怎样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致在当今这一代人手中湮灭?文广新局的“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兴奋之余,深刻感受到这一文化遗产现实的生存危机。
在这10年里,市文广新局和旅游局不余遗力地为这中国千年技艺申报世界“非遗”,为更好地保护这门技艺而努力,并起到了较好的成效。
据市文广新局局长黄友金介绍,这些年来,我市除保护境内的历史遗存,改善古老文化的生存条件外,还积极申请“非遗”。2007年,我市通过申报,被浙江省确定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2008年6月,木活字印刷术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文化部决定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传承载体,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进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2010年11月16日,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申报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正像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木活字印刷术也面临传承人锐减的困境。在东源村,真正熟悉全套木活字印刷流程的不过11个人,同时还不得不面对现代印刷便宜、美观、便捷的冲击。如何才能让东源木活字印刷的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市文广新局和“非遗”保护中心及市木活字印刷协会都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2011年,瑞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创新思路出资开办木活字印刷技艺学习班,通过师徒模式,让传承人对学徒进行“一对一”教学。当年6月,又承办了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拜师仪式”,在高楼镇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举行传承人集体收徒仪式,11名传承人现场拜师。
随后,“非遗”保护中心又多次组织木活字印刷传承人参加国家级活动,培养传承人的归宿感和自豪感,让传承人逐渐走上传承和发扬的舞台。
同时,“非遗”保护中心为挖掘有传承潜质的青少年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专门和开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及马鞍山实验小学等合作,开设了瑞安木活字印刷术校本课程,对这项“非遗”进行普及教授和传承。今年,开元中学学生在学习中还发明了一项便于木活字印刷术技能传承的发明——“无墨反字练习毛毡”,获温州市中职小发明创新大赛一等奖,目前正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王超辉等老一辈技师们都相信,只要坚持这样走下去,这一千年“活化石”肯定能光芒重现,代代传承。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