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教育时报》报道,一边是学生与教师对学术书店的恋恋不舍,一边是学术书店的“苟延残喘”。学术书店也许不能仅仅是道“美丽的风景线”。
学术活动
聚拢人气提升品位
今年4月,季风书园入驻华东师大闵行校区,这是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唯一的学术书店。开店之初,季风书园便在网上开设微博,与学生进行广泛互动,并向华东师大师生征集各种要求与设想。“多组织些读书会的活动。”“希望看书的氛围能够自由轻松。”……现在,这些建议都已经转化为现实。
历史学家沈志华教授的人文讲座“读书与人生”、华东师大历史系教师许纪霖讲述“刺猬与狐狸――大学校园的求学之道”、季风剧本朗读会……这些活动俨然已经成为季风书园的品牌。“以前去学术书店,往往只会看书和买书,”华东师大历史系研二的阎珏雯说,“现在不仅会去买书,更会关注书店的各种活动。我觉得现在的季风书园更能体现以书会友的氛围。”
除了各种学术活动之外,季风书园还会不定期举行电影放映会。“其实也就是个小型电影院,”华东师大生物系的于超认为,“大家不仅能够免费看电影,还能在一起探讨一番。”开业仅仅三个月的季风书园已经赢得华东师大不少学生的青睐。“以前听讲座,总是一本正经地在教室或者报告厅,”上海交大的陈纬栋也是季风书园的常客,“大家围坐在一起,零距离与教授面对面交流探讨的感觉很不错!”
用各类学术活动带动书店人气,已经成为季风书院华东师大店的一种经营策略。季风书园华东师大店负责人苏小姐介绍说:“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基本都是免费的,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也希望能够聚集人气。”
“混搭”书店
以“专业”“情感”取胜
当学术书店“命悬一线”之时,不少以“教辅”“学术”为主打的混搭书店却步履坚实地“活着”。当各类教辅书籍放在书店的醒目位置时,也许很多人会感叹“学术的没落”,但这却是实体书店不折不扣的生存之道。
“虽然像复旦、华东师大等高校以文科见长,但毕竟还有很多理科生,每个学生都有买教辅书的需求,”陈老板在上海师大附近开了家书店,“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学术书的需求,我们也在尽量满足。”
开在复旦大学附近的学人书店,月租金超过3万元,卖点也是教辅和学术的“混搭”。书店员工小刘说,目前店里所出售的学术书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水准,有许多学术书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得到。
实体书店除了以“专业性”取胜之外,人情味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复旦大学研三的吴婷经常光顾毛毛书店:“我在复旦读书快7年了,每次走进毛毛书店,都有种异常亲切的感觉。”吴婷口中感到亲切的老板娘便是沈女士,她会和每一位进到书店内的顾客打招呼,聊上几句家常。“实体书店最能体现人情味,大家都像老朋友一样,看书、买书之余还能一同聊聊天。”
“校园书店之于大型书城,就像全家超市之于家乐福。”学人书店总经理高鸿鹏打了个简单的比方,书店就应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无论是教辅书还是学术书,其实都是满足学生和教师人群的需要。在纯学术书店举步维艰的今天,淡化书店本身的性质,通过市场调节,让具有“教辅”“学术”混搭风的书店也能以“专业”“情感”取胜。
对内削减成本
对外寻求支持
如今开在高校周围的不少书店,普遍处于门面小、面积不大的状态。很多书店老板纷纷表示,面对惨淡的经营现状,他们几乎用上十八般武艺,减少雇员,优化各种考试书籍等,只为缩减成本。
实体书店经营有多困难?一位书店老板算了一笔账:一般的考试书籍进价为六五折,教材书籍进价为七六折;前者以七五折出售,后者为八五折出售。不过不少学生买书的首要条件还是先问折扣。季风书园华东师大店买书打九折、学生会员八一折的折扣率,还是让很多学生放弃在书店里买书。“其实,我挺喜欢在书店里喝杯咖啡,看一个下午的书,”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小陈说,“至于买书,我更喜欢到网上货比三家,毕竟折扣多才是我买书最看中的因素。”
面对每个月1万元到3万元不等的店面租金,书店老板们都感叹,在网购图书的冲击下,他们只能做到勉强收支平衡。“我们也希望得到来自高校的支持,”季风书园华东师大店负责人苏小姐表示,“如果教师指定学生购买学术书的话,能不能让我们来做代购?”
不少书店老板表示希望得到高校支持是因为“真的活不下去了”。对此,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实体书店最重要的是传播文化观念。书店表面上是卖书,实际上它起到的是灯塔作用,应该重视书店的发散功能和榜样功能。”因为书店承担的不仅仅是卖书功能,还有展现校园风貌与师生面貌的功能。对于校园书店,顾教授建议,学校可以利用科研经费支撑一个或若干个学术书店,相应的,学校可以对书店提出要求,比如必须引进最新和最专业的书籍。
失去学术书店大学将会怎样
日前,复旦大学的“老字号”书店――庆云书店闭门谢客,复旦很多师生在扼腕叹惜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在网络书店冲击下校园书店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高校周围学术书店关门结业的现状并非个例,2007年,罗素书店、开明书店、企鹅书店、淘吧书店等纷纷关门大吉。2008年年中,左岸书店因亏损而关闭,这家书店因择书品味高雅而闻名复旦,当时在网络上引起复旦师生一片哗然。近半年来,华东师大的大夏书店、复旦周边三人行书店等校园书店相继倒闭或搬迁。
面对高校周围实体书店接连关门的现状,不少高校学生和老师们在扼腕叹惜之余开始担心:如果哪天真的没了学术书店,他们将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那些学术书网上都有卖
“大学生经济条件有限,买书当然会货比三家,”东华大学大二的小陈早已习惯了网购,“在网上买书一般都免运费,而且隔天就能送到。”不少大型购物网站还会推出各种促销降价活动,网络买书也能货比三家后再作决定。像小陈这样选择在网上购买各类书籍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便捷、便宜是他们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
至于购买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书,复旦大学的王莉莉则会在淘宝网上寻找一番:“在网络书店里难觅踪影的学术书,往往私人卖家正在出售。”随着网购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的学生过上“足不出户”的网购生活。“买数码产品去京东、易迅;买书去当当、亚马逊;买零食去一号店……”当各大主流网购网站在大学生消费中逐渐建立了信誉后,大学生们似乎理所应当地过起了“宅”生活。
虽然没了学术书店,但是大学生买书依然有去处。“高校周围学术书店的消亡,属于优胜劣汰的结果,”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四的文雯认为,“既然网络已经让人们的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学术书店还一成不变,自然不能适应读者的新需求。”
回归图书馆也许该是时候了
如今高校的图书馆都覆盖无线网络信号,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图书馆里看书,更可以带上笔记本电脑查阅网络资料。当学术书店消失时,去哪里蹭书看呢?请回归图书馆当“书虫”吧!
“在上海交大读书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在新图书馆里看书发呆,”上海交大的陈维栋说,“实木地板桌椅、旋转楼梯、七八种装修风格……在像霍格沃茨般的图书馆里,不怕找不到想要看的书,也不用不好意思整天看书不买书。”陈维栋认为,大学的关键是营造读书的氛围,高校周围的学术书店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真正的学术圣殿应该是大学里的图书馆。
原本经常光顾学术书店的复旦大学小王,如今也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以前去逛学术书店是一种习惯,现在每天在图书馆学习也是一种习惯。只要有好书,生活就不枯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学生不仅可以预约自己想看的书,还能查找国外高校的图书资源和信息。
学术书店“黑马”未来也许有
实体书店难挡网络书店的冲击;事实上,大型网购企业也仍然处于亏损状态。这似乎成了一场现实与虚拟的博弈,颇有点看谁笑到最后的味道。
理想中的学术书店究竟是怎么样的?华东师大社科部副教授宋宏认为,书籍齐全、更新快速、服务优良,应成为学术书店的必备条件。此外,每月伴有书籍介绍,书店环境舒适,有点幽幽的音乐,附设咖啡座供品茗聊天,周末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这样的书店更能让人流连忘返。
宋宏还建议,如果在高校周围开设有品位的二手书店,不用的书可在此流通,价格便宜,可解读书人燃眉之急。不少学生甚至建议开设“书书交换店”。既然购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压力,何不用物物交换的方法来运营呢?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