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印刷技术 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Graphic technology - Colour and transparency of ink sets for four colour-printing - Part 1:Sheet-fed and heat-set web offset lithographic print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5-09-28发布,2000-01-01实施CY/T31-95eqv ISO 2846-1:1997 前言
本标准等效采用ISO 2846-1《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的最新版本,使本标准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意义,本标准是我国油墨行业与印刷行业统一胶印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的依据之一。
本标准确定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四色胶印油墨的色度、透明度、墨层厚度范围和完整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数据、参数、图表、实例以及标准文本中所提及的“本标准”等都是ISO 2846标准中第1部分的内容,在使用时不要与ISO 2846标准的其它部分混淆。
为方便使用,本标准将ISO 2834《印刷技术——胶印和凸印油墨印样制备》中的有关部分编入附录B,将ISO 13655《印刷技术——印刷图象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中的有关部分编入附录C,附录B和附录C都做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D、附录E、附录F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印刷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原、王德信、林立、张红。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由各国标准化组织(ISO成员国)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体。国际标准的制定通常是由ISO技术委员会来执行的。每一个对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主题感兴趣的成员国都有权向委员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与ISO有协作关系的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都可参与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在所有电工技术标准化的问题上都进行紧密的协作。
被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要经过各成员国投票表决。一个国际标准的发布至少要得到75%成员国的同意。
ISO 2846国际标准是由ISO/TC 130印刷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它是在ISO 2846:1975和ISO 2845:1975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ISO 2846在《印刷技术-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题目下有以下部分:
——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第2部分:报纸印刷。 印刷技术 四色印刷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第1部分:单张纸和热固型卷筒纸胶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色胶印用系列原色油墨(打样和正式印刷用)在指定的条件和承印物上印刷所得到的颜色,并指定了测试方法以确保颜色的一致性。
本标准适用于单张纸、卷筒纸热固型、光固型胶印油墨。
本标准不适用于荧光油墨,并且未对颜料进行规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定,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540-1989 纸和纸板吸水性的测定法(Cobb法)
GB/T 451.2-1989 纸和纸板定量的测定法
GB/T 463-1989 纸和纸板灰分的测定
GB/T 1545.2-1989 纸、纸板和纸浆水抽提液pH值的测定法
GB/T 2679.9-1993 纸和纸板粗糙度测定法(印刷表面法)
GB/T 8941.3-1988 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测定法(75°角测定法)
GB/T 11500-1989 摄影透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
CIE出版物№15.2 1986色度学
3 定义 3.1 标准油墨 standard ink
用于四色印刷的油墨,在本标准墨层厚度范围内,在参照承印物上印刷时,此油墨遵循本标准的色度和透明度特性。
3.2 标准四色油墨 standard ink set 由黄、品红、青和黑油墨组成的完整的标准油墨组。 3.3 原色 primary colours 由黄、品红、青油墨制备的单个印刷品的颜色,若这些印刷品是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制备的,并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色度特性,它们就是标准原色。
3.4 二次色 secondary colours 由三种原色墨中的任意两种油墨依次叠印所得到的颜色。 3.5 透明度 transparency 不考虑散射光,油墨墨层透过和吸收光线的能力。通常用测量散射光来表示。
3.6 透明度测量值 transparency measurement values 墨层厚度和原色墨叠印在黑底上的色差之间回归直线斜率的倒数。
4 测试方法
4.1 原理 将被测油墨按照规定的墨层厚度印到参照承印物(见附录A)上。测量其颜色,若发现一个或多个印样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和公差,且油墨也符合透明度标准,则该油墨符合本标准。
按规定的墨层厚度用三原色的每一种原色墨分别印在黑色底衬上评价油墨透明度。对于每个印样,要测定叠印前后的CIELAB色差。然后计算出每个原色墨的墨层厚度和色差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回归直线的斜率)。老此系数的倒数是负数或大于本标准规定的数值,则油墨符合本标准。(详见附录F的说明和实例)。
4.2 测试印样的制备
4.2.1 色度值测试印样的制备
依照下列规定的条件,每种油墨都制备多个测试印样,一种油墨各个印样的墨层厚度均不相同。 用附录A规定的参照承印物制备印样,墨层厚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此种油墨墨层厚度数据范围内(见5.3)。
——使用印刷适性仪制作印样。
——从印版到承印物直接印刷。
——环境温度应为(24±1)℃。
——在(1±0.1)m/s速度和(225±25)N/cm的印刷线压力下制作印样。
——印版应是一个弹性体或覆盖橡皮市的辊子,肖氏硬度A为80~85。 ——对于挥发性(热固型)油墨,匀墨和着墨时间都不应大于20s。不包括称重时间。(见4.2.4)。
——每印一次,输墨单元和印版都要清洗和再上墨。
注:清洗印版的溶剂会渗透到材料中,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保证溶剂完全挥发。可两块印版交替使用。 ——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质量由测量印刷前后印版的质量差确定,单位为g/m2(克/平方米),墨层厚度单位μm(微米),通过该油墨的密度和印刷面积计算。
——光固型油墨应使用单独的匀墨辊和特殊材质制成的印版。
注:详见附录B。
4.2.2 用于评价透明度印样的制备
应使用将被测油墨印到一个黑色底衬上的方法得到用于评价透明度的印样。除了应使用白色承印物制作的情况外,按照附录C进行测量(本标准4.3所述),黑色底衬的亮度L*应小于6。
黑色底衬可以是预制的,或在具有相同遮盖力的涂料纸上印上一层或多层黑墨。所选的黑墨应具有最小的光泽度,并且经被测油墨叠印后,其光泽度不发生较大变化。
黑色底衬叠印彩色墨前,印样要有充分的时间干燥。由于需要确定黑色底衬在彩色墨叠印前后的CIELAB值,叠印彩墨前要先对黑色底衬进行测量。
然后,按照附录B,将被测油墨印到准备好的黑色底衬上,每个印样的墨层厚度都不一样,墨层厚度应在5.3规定的0.7μm~1.3μm范围内。
4.2.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所有印样在进行颜色测量前都应充分干燥。氧化干燥型油墨需要放置24小时,光固型油墨干燥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辐射源,热固型油墨干燥应有适当设备,以使印样能尽快测量。
4.2.4 热固型油墨的附加说明
如果因热固型油墨中的矿物油挥发而导致传墨故障,需在传墨前加入适量溶剂油(如亚麻仁油)。加入量应尽量少,不能超过5%。要注明加入量(体积比),以便在用本标准评价油墨前,修正墨层厚度。
4.3 颜色测量方法
除了应使用至少由三张未印刷承印物组成的白色底衬的情况,应按附录C的方法测量印样。
按附录C对印样进行光谱法测量时,应使用0°/45°或45°/0°几何条件测试仪,并应用CIE标准照明体D50和CIE1931(2°)标准色度观测视场进行三刺激值计算。应用CIELAB计算与参考值的颜色偏差,有关CIELAB色空间详见CIE出版物15.2 1986。
5 颜色、透明度和墨层厚度范围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在5.3规定的墨层厚度范围内,其颜色应符合5.1中所规定的数据,其透明度应符合5.2的规定。
5.1 色度值 规定以两种形式表示色度,按附录C的步骤计算,这两种形式视为等效。为了符合颜色规范,应按第4章中规定的方法,使印样墨层厚度在规定的范围内,油墨的颜色应在表1中L*、a*、b*数据限定的色差范围内。
表1 色度值(0°/45°几何条件,D50照明体,2°视场) 油墨颜色 三刺激值 CIELAB值2) 误差 X Y Z L* a* b* ΔEab* L*1) Δa* Δb* 黄 73.21 78.49 7.40 91.00 -5.08 94.97 4.0 - - - 品红 36.11 18.40 16.42 49.98 76.02 -3.01 5.0 - - - 青 16.12 24.91 52.33 56.99 -39.16 45.99 3.0 - - - 黑 2.47 2.52 2.14 18.01 0.80 -0.56 - 18.0 ±1.5 ±3.0 1) 黑墨的L*没对称误差,只有上限。 2) 色度值保留两位小数。
注 1附录D给出了符合本标准油墨的典型光谱数据,以及8°/d或d/8°(包括镜向)几何条件下的光谱参考数据。
2 附录E给出了在两个几何条件下由CIE 1931(2°)标准色度观测视场和CIE照明体D65得到的三刺激值的参考数据,也给出了 8°/d或d/8°(包括镜向)几何条件和照明体D50下的三刺激值。 5.2 透明度
为了符合透明度规范,在按第4章给出的方法和原理测量油墨的透明度时,其值应大于表2所3的数据。
表2 透明度要求 油墨颜色 透明度(测量值T) 品红 0.12 黄 0.08 青 0.20 注 1 高透明度油墨(一般为青墨)回归直线的斜率可能是0或负值。这种情况下,可视其透明度值接近无穷大,因此符合本标准。
2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同色度参数一样,参考附录中不提供用8°/d或d/8°(包括镜向)几何条件测得的油墨透明度数据。其主要原因见附录F,在此种几何条件下测得的结果对表面光泽度及其变化十分灵敏。无论如何,这种方法对评价具有相近光泽度的油墨性能是有效的,附录F进行了简要描述。
5.3 墨层厚度
表3给出了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不同干燥类型油墨的墨层厚度范围。
表3 墨层厚度范围 μm 油墨类型 青 品红 黄 黑 氧化干燥/渗透型 0. 7~1.1 0. 7~1.1 0. 7~1.1 0. 9~1.3 光固化 0. 7~1.3 0. 7~1.3 0. 7~1.3 0.9~1.3 卷筒纸热固型 0. 7~1.3 0.7~1.3 0.7~1.3 0.9~1.3 附录A(标准的附录)参照承印物
本标准采用无光学增亮剂的无机械木浆有光涂料纸,该承印物应具备如下特征:
A1 色度值 三刺激值
CIELAB值 X=85.32
L*=95.46±2.0 Y=88.71
a*=-0.40±1.0 Z=67.96
b*=4.71±1.5 方法:按4.3的规定(0°/45°,D50,2°,白色底衬) A2 吸水性 技术要求: 10秒钟后增加2g/m2~5g/m2 方法: 按GB/T 1540。 A3 光泽度 技术要求: 70%~80% 方法:
按GB/T 8941. 3。 A4 质量 技术要求:
(150±3)g/m2 方法: 按GB/T 451. 2。 A5 灰分 技术要求: 20%~30% 方法: 按 GB/T 463。 A6 pH值 技术要求: 8~10 方法: 按GB/T 1545.2.
A7 粗糙度 技术要求: 0.9μm~1.1μm在1N/mm2压力下 方法:
按GB/T 2679.9。 附录B(标准的附录)油墨印样制备 B1 原理 用印刷适性仪和吸墨管,将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印刷到一定面积的参照承印物上。墨量用g/m2表示,或根据油墨的密度,以墨层厚度μm表示。 B2 器械 B2.1 印刷设备 印刷适性仪,其匀墨器能在恒定的速度和压力下向印版均匀供墨并将油墨均匀转印到承印物上。 B2.2 印版 印版应具有抛光金属的非渗透表面,或用肖氏硬度80到85之间的合成橡胶或橡皮布覆盖。 B2.3 吸墨管 精确到0.01cm3。 B2.4 分析天平 精确到0.1mg B3 材料 B3.1 印刷油墨:被测油墨 B3.2 承印物(见附录A) B4 步骤 B4.1 印版着墨 用吸墨管将一定量的油墨均匀地分布到匀墨器上,调定油墨在匀墨器上的匀墨时间和印版的着墨时间,以保证油墨均匀分布。通常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为30s,挥发性(热固型)油墨,每次匀墨和着墨时间不应超过20s(见B4.5)。 B4.2 油墨层厚度 通过测量印版印刷前后的质量差确定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量。油墨量C用g/m2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C=(m1-m2)/A 式中:C--油墨量(g/m2); m1——印刷前已着墨的印版质量(g); m2——印刷后印版的质量(g); A——印刷面积(m2)。 按下面公式,用油墨密度,可将油墨量换算为以μm为单位的墨层厚度: 式中:d--墨层厚度(μm); c--油墨量(g/m2); P——油墨密度。 应保留两位小数。 B4.3 测试印样的干燥 测试前,印样应充分干燥,应使用适当的干燥设备。 B5 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印刷设备; 制造商和型号, 印版的材料和类型, 印刷面积, ——承印物(种类、供应商、数量); ——油墨(名称、供应商、密度); ——油墨墨量(g/m2)或墨层厚度(μm); ——未规定的会改变印刷结果的其它内容。 附录C(标准的附录)印刷图象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 C1 定义和缩写 C1.1 CIE国际照明委员会缩写。 C1.2 CIE照明体 CIE illuminants 由CIE以相关的光谱能量分布定义的照明体A、D50、D65和其它照明体D。 C1.3 照明体 illumlnants 以影响物体颜色波长范围定义的、以相应的光谱能量分布的辐射源。 C1.4 测量照明体 measurement illuminants 试样表面入射光的光通量特征。 C1.5 辐亮度系数 radiance factor 在特定的照明和观测条件下,物体的辐亮度与完全漫反射面或完全漫透射面的辐亮度之比。 C1.6 反射系数 reflectance factor 从印样上测量出的反射光通量与在同样位置上从完全漫反射体上测出的反射光通量之比。 C1.7 试样底衬 sample backing 放置被测试样的平面。 C1.8 透射系数 trnsmittance factor 透过被测样品遮盖的测量小孔的光通量与小孔上没有样品遮盖时的光通量之比。 C1.9 带宽 bandwidt 在半能量点上光谱函数特性曲线的宽度。 注:C1 光谱测量仪器采用三角函数特性曲线。 C2 光谱测量要求 C2.1 仪器校准 测量仪器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标准校准。 注:C2 由于仪器的个性,不同种仪器测量数据会有所不同。C12提供了不同仪器间达到一致的方法。 C2.2 测量照明体的波长范围和测量值的间隔 以10nm为间隔,从340nm到780nm测量数据,400mm到700nm的数据必须测量,且间隔不得超过20nm。光谱数据以10nm间隔的计算数据为依据,其光谱特性函数是以10nm为带宽的三角形。
注:C3 不同的仪器由于其间隔或特性函数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误差可以通过对给定的间隔选择带通形态并根据已选择的带通形态和间隔应用适当的计算减小。 C2.3 反射系数测量 C2.3.1 试样底衬材料 该材料不随光谱变化而变化,漫反射,并具有国际标准反射密度1.50±0.20。测量时,底衬放在试样下面或后面,用来消除由被测样品的背面引起的测量值的变化。 C2.3.2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45°/0°或0°/45°。 C2.3.3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反射系数的理想漫反射体,测量的反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2.4 透射系数测量 C2.4.1 测量几何条件 测量几何条件为法线方向/漫射(O°/d)或漫射/法线方向(d/0°),并符合GB/T 11500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或CIE 15.2中所规定的几何条件。 应记录测量几何条件和所用的积分球或乳白散射玻璃。 C2.4.2 测量记录 相对于所有波长范围内具有100%透射率的理想透射体,测量的透射系数应乘以100,并精确到0.01%或等值的小数。 C3 色度计算要求, C3.1 三刺激值的计算 计算三刺激值应根据CIE D50照明体和CIE出版物15.2中的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视场(通常指的是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以10nm或20nm为间隔。在CIE D50照明体和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下,光谱反射和透射数据由间隔为10nm的表C1和间隔为20nm的表C2中给出。推荐使用10nm间隔,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 注:C4 为与印刷图像精细度的尺寸更匹配,最好选择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而不选10°视场标准观测条件。 如果以大于340nm的波长作为起始波长测量光谱数据,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小于起始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起始波长的测量数据中。如果结束测量的光谱波长小于780nm,那么,应将表C1和表C2中所有大于结束测量波长的波长的加权因数数据求和,并加到结束波长的测量数据中。 计算的一般形式为: 反射 透射 X= 式中:R(λ)——波长为λ的反射系数; T(λ)——波长为λ的透射系数; Wx(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X的加权因数; Wy(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Y的加权因数; Wz(λ)--波长为λ的三刺激值Z的加权因数。 如果测量间隔小于10nm,可用注C10中的方法扩展数据的带通。 注:C5表C1和表C2中给定的加权因数基于C2.2节中所描述的三角形带通特性。 Xn=96.422,Yn=100.00,Zn=82.521的值,用于色度计算。 注:C6 在表C1和表C2中X、Y、Z的汇总在核对数据时使用。 表C1 在以10nm为间隔,D50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有物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70 7.132 8.902 0.020 350 0.000 0.000 0.000 580 8.540 8.112 0.015 360 0.000 0.000 0.001 590 9.255 6.829 0.010 370 0.001 0.000 0.005 600 9.8535 5.838 0.007 380 0.003 0.000 0.013 610 9.469 4.753 0.004 390 0.012 0.000 0.057 620 8.009 3.573 0.002 400 0.060 0.002 0.285 630 5.926 2.443 0.001 410 0.234 0.006 1.113 640 4.171 1.629 0.000 420 0.775 0.023 3.723 650 2.609 0.984 0.000 430 1.610 0.066 7.862 660 4.541 0.570 0.000 440 2.453 0.162 12.309 670 0.855 0.313 0.000 450 2.777 0.313 14.647 680 0.434 0.158 0.000 460 2.500 0.514 14.346 690 0.194 0.070 0.000 470 1.717 0.798 11.299 700 0.097 0.035 0.000 480 0.861 1.239 7.309 710 0.050 0.018 0.000 490 0.283 1.839 4.128 720 0.022 0.008 0.000 500 0.040 2.948 2.466 730 0.012 0.004 0.000 510 0.088 4.632 1.447 740 0.006 0.002 0.000 520 0.593 6.587 0.736 750 0.002 0.001 0.000 530 1.590 8.308 0.401 760 0.001 0.000 0.000 540 2.799 9.197 0.196 770 0.001 0.000 0.000 550 4.207 9.650 0.085 780 0.000 0.000 0.000 560 5.657 9.471 0.037 总和 96.421 99.997 82.524表2 在以20nm为间隔,D50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80 16.904 16.060 0.026 360 -0.001 0.000 -0.003 600 19.537 11.646 0.014 380 -0.007 0.000 -0.034 620 15.917 7.132 0.003 400 0.100 0.001 0.459 640 8.342 3.245 0.000 420 1.651 0.004 7.914 660 3.112 1.143 0.000 440 4.787 0.325 24.153 680 0.857 0.310 0.000 460 4.897 1.018 28.125 700 0.178 0.064 0.000 480 1.815 2.413 15.027 720 0.044 0.016 0.000 500 0.044 6.037 4.887 740 0.011 0.004 0.000 520 1.263 13.141 1.507 760 0.002 0.001 0.000 540 5.608 18.442 0.375 780 0.001 0.000 0.000 560 11.361 18.960 0.069 总计 96.423 100.002 82.522表3 在以10nm为一间隔,D65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70 6.988 8.722 0.019 350 0.000 0.000 0.000 580 8.214 7.802 0.014 360 0.000 0.000 0.001 590 8.730 6.442 0.010 370 0.002 0.000 0.010 600 9.015 5.351 0.007 380 0.006 0.000 0.026 610 8.492 4.263 0.003 390 0.022 0.001 0.104 620 7.050 3.145 0.001 400 0.101 0.003 0.477 630 5.124 2.113 0.000 410 0.376 0.101 1.788 640 3.516 1.373 0.000 420 1.200 0.035 5.765 650 2.167 0.818 0.000 430 2.396 0.098 11.698 660 1.252 0.463 0.000 440 3.418 0.226 17.150 670 0.678 0.248 0.000 450 3.699 0.417 19.506 680 0.341 0.124 0.000 460 3.227 0.664 18.520 690 0.153 0.055 0.000 470 2.149 0.998 14.137 700 0.076 0.027 0.000 480 1.042 1.501 8.850 710 0.040 0.014 0.000 490 0.333 2.164 4.856 720 0.018 0.006 0.000 500 0.045 3.352 2.802 730 0.009 0.003 0.000 510 0.098 5.129 1.602 740 0.005 0.002 0.000 520 0.637 7.076 0.791 750 0.002 0.001 0.000 530 1.667 8.708 0.420 760 0.001 0.000 0.000 540 2.884 9.474 0.202 770 0.000 0.000 0.000 550 4.250 9.752 0.086 780 0.000 0.000 0.000 560 5.626 9.419 0.037 总和 95.049 99.999 108.882表C4 在以20nm为间隔,D65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用的加权因数(W) 波长 Wx(λ) Wy(λ) Wz(λ) 波长 Wx(λ) Wy(λ) Wz(λ) 340 0.000 0.000 0.000 580 16.256 15.455 0.025 360 -0.001 0.000 -0.005 600 17.933 10.699 0.013 380 -0.008 0.000 -0.039 620 14.020 6.277 0.003 400 0.179 0.002 0.829 640 7.057 2.743 0.000 420 2.542 0.071 12.203 660 2.527 0.927 0.000 440 6.670 0.453 33.637 680 0.670 0.242 0.000 460 6.333 1.316 36.334 700 0.140 0.050 0.000 480 2.213 2.933 18.278 720 0.035 0.013 0.000 500 0.052 6.866 5.543 740 0.008 0.003 0.000 520 1.348 14.106 1.611 760 0.002 0.001 0.000 540 5.767 18.981 0.382 780 0.000 0.000 0.000 560 11.301 18.863 0.068 总计 95.044 100.001 108.882 注 C7 虽然提供了20nm间隔的加权因数,但提倡用10nm间隔的数据以提高结果的难确度。 C8 表C3和表C4中的加权因数用于在CIE D65照明体和CIE 1931标准色度观测者(通常指的是2°视场标准观测条件)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 C9 D65照明体和2°视场观测条件的光谱加机因数。 在CIE D65照明体和2°标准视场观测条件下计算三刺激值的加权因数。 Xn=95.047 Yn=100.000 Zn=108.883 用于色度计算。 C10表C3和C4中X、Y、Z的总和用于数据核对。 C3.2 计算CIELAB L*,a*,b* CIELAB色度参数(见CIE出版物15.2) L*=116[f(Y/Yn)]1-16 a*=500[f(X/Xn)-f(Y/Yn)] b*=200[f(Y/Yn)-f(Z/Zn)] 当: X/Xn>0.008856 f(X/X)=(X/X) Y/Yn>0.008856 f(Y/Yn)=(Y/Yn) Z/ Zn>0.008856, f(Z/Zn)=(Z/Zn) 当: X/Xn≤0.008856, f(X/Xn)=7.7867(X/Xn)+16/116 Y/Yn≤O.008856, f(Y/Yn)=7.7867(Y/Yn)+ 16/116 Z/Zn≤0.008856, f(Z/Zn)=7.7867(Z/Zn)+ 16/116 式中:Xu=96.442 Yn=100.000 Zn=82.521,注C6描述了上述条件。 C*ab=(a*2+b*2) hab=tan-1(b*/a*) 如果: a*>0, b*≥0 则: 0°≤hab< 90° a*<0,b*> 0 90°≤hab<180° a*<0,b*≤0 180°≤hdb<270° a≥0,b*<0 270°≤hab<360° CIE LAB色差(见CIE出版物15.2) ΔL*=L*1—L*2 Δa*=a*1-a*2 Δb*=b*1-b*2 ΔC*ab=C*ab1-C*ab2 Δhab=hab1-hab2 对于从试样1和试样2的L*、a*和b*得到的ΔE*ab: ΔE*ab=[(ΔL*)2+(Δa*)2+(Δb*)2 CIE目前定义了一个公制的色差ΔH*ab: ΔH*ab=[(ΔE*ab)2-(ΔL*)2-(ΔC*ab)2] C3.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应附有如下内容: a)测量和计算符合本附录的证明。 b)数据处理者。 c)数据处理日期。 d)交换数据的目的和内容的说明。 e)所使用的仪器,不局限于仪器的商标和型号。 f)测量照明体(照明体和滤色片)的应用条件。 g)使用的波长间隔。 注:C11 窄带通仪器带宽的扩宽方法 当取样间隔不符合所要求的10nm或20nm时,数据必须进行修正或重新取样,以提供在所要求的间隔下得到的估计(或假设)数据。只有当取样间隔小于10nm或20nm,并且带宽与采样间隔一致时才这样做。 将基于符合要求的(新的)采样间隔和带宽采集的当前数据依次用三角特性加权函数处理,以建立所需要的数据,即将间隔上的数据加和,并且用加权求和方法规范,每个新的数据点都要反复进行该过程。 加权函数如下: W(λxn)=(Δλ-|λyn-λxn|)/Δλ 式中:W(λxn)——波长Xn的加权函数 λYn--被计算数据的波长 λXn——有效数据的波长 Δλ——所要求的带宽 此函数在给定的间隔上定义为|λYn-λXn|<Δλ。 如果量程内终点处数据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应假定这些数据与量程中最后的有效数据一致,并用最后的有效数据作为终点值。 例如: 假定以3nm为一间隔采集的有效数据要换算成符合要求的以10nm为一间隔的数据,那么,420nm附近的有效数据在403nm、406nm、409nm……436nm波长处,420nm处的数值计算如下: 1.因为带宽(Δλ)为10nm,则仅用410nm~430nm之间的数据计算就可以,即:412nm、415nm、418nm、421nm、424nm、427nm、430nm。 2.加权函数应是412(0.2),415(0.5),418(0.8),421(0.9),424(0.6),427(0.3),430(0),总计3.3。 3.每一个波长Xu的光谱数据乘以它的加权因数,乘积加合,得数加合,然后除以加权因数之合(本例为3.3)。这就是以10nm为带通的420nm对应的数据。 4.在以10nm为一间隔的340nm~780nm范围内重复该过程。 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修改用其它间隔得到的有效数据,以提供用于色度计算的以10nm或20nm为一间隔的加权函数。 注:C12 增进仪器间测量的一致性 光谱测量与三个方面的测量标度尺有关,即:光度标度尺、波长标度尺和几何标度尺。如果两种仪器在三方面的性能都相同,就可以保证这两种仪器在测量时不会有明显的系统误差。本注释将对每种测量标度尺进行说明,并简述一些方法,以减少不同仪器在某一方面产生的差异。 光度标由三个参数限定:起始点、终点(满量程点)和线性。可用电学方法或通过标准“黑”设置标的终点。这样就确定了零辐射亮度因数点。仪器间零点的设置通常不一样,这个差值即附加位偏移,用β0表示。 标的起始点用近似于理想的漫反射体进行设置,因为是一个近似值,所以仪器之间的标称设置会有差别。这个误差可归因于在不同的标准化实验室或在光度标传递过程中随机误差的传递。这是一个与反射率因数成比例的倍率误差,用B1表示,光度标是制造商预设的,以使材料反射率的变化是线性。° 某些非线性仪器,由制造商提供校正程序。非线性确切的实质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对本注释来说,二阶非线性包括了假定有意义的所有部分。这个误差与(R起点-R)· R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用β2表示。 测量波长的标度尺也由三个参数限定:标度尺的线性、标度尺的非线性和带宽。线性误差是实际波长与仪器波长设置的线性位置差。这里对于量度的准确度给出了一个较低的限制。此误差与波长的反射率因数的一阶导数( R/ λ)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用β2表示。非线性波长测量值误差很复杂,是多种原因产生的。这个误差与( R/ λ)和因数W1成比例,这个比例因数由β4表示,因数W1定义如下: W1=[(λ-λ起)/(λ终-λ起)]·[1-(λ-λ起)/(λ终-λ起)]
通过检测器测量被测物反射光,带宽可以控制波长标度尺窗的大小,带宽误差与反射率因数与波长的二阶导数成比例( 2R/ 2λ),这个比例因数用β5表示。 几何测量标度尺也由三个参数限定:照明角和观测角的重心、照明体的立体角和观测光线立体角以及照明区域与观测区域之比。这些是重要的参数,也是最难估价和模拟解析的,因此忽略该误差。 两个相关仪器的最终方程如下: R1(λ)=β0+β1·R2(λ)+β2·[R起(λ)一R2(λ)]· R2(λ)+β3·[δR(λ)/δλ]+β4· W1·[δR(λ)/δλ]+β5·[δR(λ)/δ6λ2] 该方程适合对几个中性标样和彩色标样的测量,在第一个仪器读数的基础上,运算第二个仪器读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建议至少使用三个中性标样,即:亮、灰和暗灰。如果将白色和黑色也包括进来则更好。然后,再至少使用6种颜色,即一套适合印刷工艺的颜色:青、品、黄、红、绿和蓝。更好的方案是对六种颜色中的每一个颜色采取两种彩度标准(在亮度方面有相应的变化),至少要有16个反射点,3个中性色和6种颜色会产生全部144个数据点,如果能达到697个数据点最好。
附录D(提示的附录)光谱数据
计算不同观测视场或照明体条件下的三刺激值,可借助光谱数据。没有把这些数据定为标准,是因为一旦定为标准,则会限制油墨的制造和油墨性能的发展。然而,下列数据在综合分析欧洲、日本、美国的油墨时可把这些数据当做标准的。由于大多数油墨通常是建立在相同颜料基础上的,因此差别很小。必须强调,这个附录是本标准提示的附录,不是标准的正式部分,不能因为标准化的目的,假定油墨与这个数据非常接近。必须记住,这些数据是从垫有白色底衬的基准承印物上印刷的印样上得到的。 下面两个数据表,表D1用于0°/45°几何条件;表D2用于8°/d(包括镜像)。
这些数据曾用于计算与本标准5.1提供的数据等效的使用8°/d和0°/45°两种几何条件和D65照明体的三刺激值。附录E给出了这些三刺激值。 注:在本标准中,0°/45°或45°/0°几何条件彼此等效。同理,8°/d或d/8°几何条件也被视为等效。这样,当本附录表中只指明其中的一种几何条件时,可以认为另一种几何条件也可以接受。当然,各种几何条件下测得的数据不同,镜像与非镜像条件下获得的数据也不同。 表D1 符合本标准的油墨的常用光谱反射数据,0°/45°条件 波长 反射系数 nm 青 品红 黄 黑 承印物1) 380 0.094 0.245 0.113 0.0197 0.720 390 0.200 0.219 0.087 0.0202 0.741 400 0.312 0.206 0.067 0.0208 0.759 410 0.409 0.208 0.053 0.0229 0.773 420 0.452 0.214 0.044 0.0247 0.787 430 0.522 0.228 0.041 0.0251 0.799 440 0.606 0.242 0.041 0.0255 0.808 450 0.664 0.237 0.045 0.0259 0.819 460 0.690 0.213 0.056 0.0261 0.828S 470 0.699 0.181 0.060 0.0263 0.834 480 0.695 0.148 0.082 0.0265 0.840 490 0.679 0.119 0.168 0.0268 0.847 500 0.647 0.092 0.348 0.0269 0.869 510 0.597 0.068 0.584 0.0269 0.871 520 0.525 0.047 0.741 0.0265 0.880 530 0.436 0.038 0.803 0.0257 0.883 540 0.341 0.035 0.831 0.0250 0.886 550 0.245 0.029 0.848 0.0243 0.888 560 0.158 0.022 0.856 0.0237 0.892 570 0.102 0.018 0.864 0.0235 0.894 580 0.072 0.039 0.869 0.0235 0.894 590 0.057 0.177 0.874 0.0241 0.895 600 0.047 0.431 0.877 0.0248 0.898 610 0.041 0.653 0.881 0.0256 0.898 620 0.040 0.789 0.885 0.0264 0.899 630 0.041 0.852 0.889 0.0276 0.900 640 0.043 0.880 0.895 0.0289 0.900 650 0.051 0.895 0.900 0.0302 0.901 660 0.062 0.903 0.904 0.0316 0.901 670 0.068 0.907 0.906 0.0329 0.902 680 0.065 0.910 0.907 0.0341 0.903 690 0.060 0.914 0.909 0.0355 0.903 700 0.048 0.918 0.912 0.0373 0.903 710 0.043 0.921 0.914 0.0397 0.901 720 0.053 0.923 0.914 0.0423 0.899 1)承印物见附录A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