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在主业生产上存在“两个软肋”:一个是过分依赖教材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一个是“有高地无高峰”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要坚持“三走一突破”,打造新闻出版强省:“走下去”,从群众需求中挖潜力;“走出去”,到省外、国外去找市场;“走开去”,向延伸产业链要效益,在多出精品、名品上实现新突破。
新闻出版的“双重属性”导致“两个倾斜”: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向意识形态标准倾斜,出版发行单位向一般产业标准倾斜。要充分认识“早改早主动,晚改会被动,不改没出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打开思路,做到想改、敢改、会改,坚持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单位的改革,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战略高度,不失时机地推进“文化江苏”建设,提出“文化综合实力位于全国领先行列”的新要求。建设“文化江苏”,繁荣新闻出版业,既要关注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更要关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确保位于全国领先行列,服务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到“
十一五”期末,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达到95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5%提高到3%,基本建立起导向正确、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新闻出版新格局。
一、知晓全局,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影响科学领先的“软肋”,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主业 2006年,全省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和服务业0.5个百分点,位于全国领先行列。但现在的领先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领先。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在主业生产上存在“两个软肋”:一个是过分依赖教材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近两年,我省出版
新书9221 种,其中文教类占59.64%。随着中小学教材限价、政府采购和循环使用的逐步实行,有的出版发行单位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一个是“有高地无高峰”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省每年出版新书平均在5000种左右,但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名录 9716种,我省只有90多种入选,只占全部教材规划的1%,这与江苏作为全国第一高教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毫无疑问,要实现科学领先,还将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我们的措施是:坚持“三走一突破”,打造新闻出版强省。
“三走”:一是“走下去”,从群众需求中挖潜力。今年,我们按照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组织“百名编辑走访百家‘农家书屋’”,了解农民群众阅读需求,确保全年出版农民群众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优秀出版物不低于200种。同时,积极推动出版物面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的主战场,进工厂、进院校、进科研单位,满足科技创新和知识积累的需求。二是“走出去”,到省外、国外去找市场。制定“走出去”扶持政策,通过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图书输出等形式,扩大苏版图书在海外的销售和影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文化运营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国外优秀文化产品,构筑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交流网络和平台,推动江苏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精心组织创作、翻译出版精品出版物,扩大江苏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三是“走开去”,向延伸产业链要效益。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新闻出版单位充分发挥内容资源的优势,跨媒体经营,与其他
传媒之间建立以资源、资产为纽带的联系,把新闻出版业打造成为多种媒体形态互动发展的现代内容产业。
“一突破”:就是在多出精品、名品上实现新突破。成立江苏新闻出版战略研究小组,聘请专家学者就江苏出版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指导新闻出版行业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人才集聚、培养和开发工作,引导用人单位有重点地培养和扶持行业紧缺的网络出版、国际版权贸易、创意策划编辑、优秀出版营销商等专业人才。建立重大优秀选题奖励机制,组织省内外出版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出版选题论证,推出一批影响深远的传世之作和广大读者认可的、两个效益俱佳的作品,努力打造江苏出版品牌。
二、把握规律,以改革的办法突破制约科学领先的“瓶颈”,增强新闻出版业内在活力 新闻出版的“双重属性”,使产业带有更多的政治色彩,由此派生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法规+文件+批示”的工作要求,过多地束缚企业的手脚,成为制约新闻出版产业科学领先的“瓶颈”。
当前存在“两个倾斜”:一个是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向意识形态标准倾斜。在制定法规、实施日常社会监管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考虑政治上不出问题多,考虑产业发展少,“高门槛”、“多禁令”、“多审批”便是这种思想的衍生物。另一个是出版发行单位向一般产业标准倾斜。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一些单位在“两种属性”之间“走钢丝”,打“擦边球”,闯“黄灯”,个别的甚至铤而走险“闯红灯”。“大报跟着党、小报走市场、网络胡乱讲”便是这种特有行业现象的反映。
应当承认,精神产品生产有其特殊性,“导向正确,一切主动,全盘皆活;导向错误,处处被动,全盘皆输。”但换个角度讲,没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导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业的“两种属性”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目的就是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使文化产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培育和塑造新型市场主体,真正实现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目前,江苏省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改革重要性、迫切性的宣传,加强对改革方针政策的宣传,帮助大家领会中央精神,掌握有关政策,引导大家克服徘徊观望、消极等待思想,充分认识 “早改早主动,晚改会被动,不改没出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打开思路,做到想改、敢改、会改。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主要包括
党报、党刊、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等新闻媒体,在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的前提下,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扩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可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对经营性出版单位,除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外,其他一般出版社逐步转制为企业。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做到该放的放开、放活、放到位。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单位的改革。贯彻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具体落实本系统的改革方案”的要求,严格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目标和有关政策,认真做好19家新闻出版单位的改革工作,协同有关部门落实财政税收、劳动人事、资产处置等相关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与干部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服务,以群众和谐诉求引导社会管理变革,努力营造科学领先的良好环境 经过这些年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新的进展。但从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看,政府职能转变严重滞后,在新闻出版领域表现为:对不必要的审批难以割舍,基层群众办事不方便;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纠缠不清,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日常社会监管亮“红灯”多,开“绿灯”少,一定程度上存在“中梗阻”现象。这个问题不解决,位于全国科学领先行业就会成为空话。
在改善管理中优化服务。坚持服务本位,认真总结加强新闻出版社会管理规律,不断完善出版物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集约化、专业化并举、大中小出版单位合理布局的要求,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出版产业集中度和扩大产品多样性,努力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良好的“出版生态”。
在依法行政中优化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许可为民、执法为民,做到严格、公正、文明。进一步完善《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行政许可规程》、《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行政执法规程》,修订、实施《江苏省书报刊市场管理条例》,不断提高新闻出版管理法制化水平。
在关注民生中优化服务。文化需求也是民生问题。我省以“书香工程”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县有书城、乡有书店、村有书屋”的整体目标。每年出版“三农”图书和电子音像产品各100种,5年出版1000种优秀农村出版物。
(作者系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