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标准化成为全球印刷业的热门话题,这股热潮在引起全球印刷业革命性颠覆的同时,也同样冲击和影响着我国的印刷标准化工作,它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印刷标准化工作是否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是否能够更好地迎接并把握这个机遇?有哪些发展中亟需解决的课题?带着相关的问题,笔者采访了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0)秘书长李安先生。 冬日的午后走进这位军人出身的李秘书长的办公室,有着军人般的责任心和豪爽性格的李秘书长如暖洋洋的阳光般给人以温暖。但从他坚毅的嘴角和谈话中也让笔者了解到了他强烈的事业心与事不做成决不罢休的倔强。采访由此开始。 印刷标准现状 2004年,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市场经济和加入WTO以来印刷技术重大转变的影响下,同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困惑与阵痛。首当其冲的是亟需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印刷标准化运作的模式,其次是加快印刷业标准化建设的强烈呼声,给刚刚走马上任的李秘书长带来很大的压力。此时李秘书长坦诚地说,各方面的因素促使着印刷标委会做出抉择:下面的路究竟应该如何走? 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下,此时我国印刷标准化处于什么状况?时至今日,印刷业所实施的标准远滞后于印刷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应用的标准中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一般都超过了规定的三至五年的修订周期。与国际印刷技术发达国家相比,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平均先生的话讲:需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越我国与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约三十年的差距。至2005年,ISO/TC130印刷标准化年会,由于“非典”、经费等问题,我国作为具有提案和投票表决权的积极成员已经两年没有参加。这些不仅是我国印刷标准化滞后的具体体现,更是国家荣誉的一次丧失。 基地模式探索 面对以上现状,如何使印刷标准化工作从低糜状态走出困境、找到适应目前形势的新路子就成了摆在当下最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2005年的摸索,在 2006年1月印刷标委会率先作出与雅昌联手打造“全国印刷标准化(胶印)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基地”的重大举动。接着一年中先后建立了四个印刷标准化试验与推广基地——雅昌、多彩、星光集团、雅图仕。这样的举措引发了业内对新时期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极大关注,那么其背后有着怎样战略性的构思?用李秘书长的话阐述:“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的专家为主体参与国际、国内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新机制”! 这是一种将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相结合、与市场相适应的多元化印刷标准化投资机制的探索。其融合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展标准化工作、如何为标准化工作设计新的资金运作模式、吸引更多资金支持印刷标准化的新课题。这种理念和新模式的探索将成为我国印刷标准化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基地建设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各种标准化工作也推动着企业在市场开发、提升印刷行业标准化水平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雅图仕为例,之前的业务主要是外单,严格按照国际相关标准实施生产。目前正在试图打开国内市场局面的他们,迫切寻找到适合国内市场的我们国家自己的标准,这与印刷标委会对标准制修订的任务不谋而合,合作就应运而生。而为此给雅图仕以及更多企业不仅带来了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和优势的扩大,更多是标准建立后整个行业的有章可循。 关于基地建立后的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问题,李秘书长表示,基地创意的切实施展是关键所在。同时,基地的系列建设需要全行业的关注与支持,包括接下来进行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也请行业监督、指正。从2006年印刷标准制修订公示的实施可见印刷标委会做好这一工作的决心。 标准化道路上遭遇的瓶颈 关于印刷标准化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李秘书长表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业内人们对标准化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仍需提高。过去,尽管有些印刷企业在不自觉的使用着标准,但是却并未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现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合作的企业首先从意识上就非常重视标准。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标准化建设不仅是行业人认识上的觉悟,更是一种服务、管理意识的提升。但从根本上加大对印刷标准化的宣传,引起全行业的重视仍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 其次是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千锤百炼的标准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不但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外语水平、文字功底,这样才能参与标准制修订、协调业内各种资源、与国际接轨。而复合性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就印刷行业来讲,企业都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标准化人才。 第三是经费的来源。作为一个非营利、公益性的行业服务机构,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印刷标准制修订的进度,就必须解决好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来源问题,只有这样标准项目才能更好地水到渠成的制定完成。目前对标准项目争取社会资金支持的探索正在积极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印刷标委会希望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印刷标准化工作中来,为印刷标准注入更多的资金与活力。
|
共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