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阿迪达斯关闭在华唯一直属工厂的消息引发了广大中国人的关注,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不断上涨的成本可能是阿迪达斯关厂的重要因素。“阿迪达斯公司在缅甸工厂工人平均月工资是130美元,折合约800多元人民币,而在苏州,大约是3000元人民币。”
回首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这一路,自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后,80年代香港把他们的加工工业推向中国大陆,90年代台湾紧随其后,随后,美国、日本、德国,几乎全世界的加工业都转向中国大陆。曾几何时,满世界的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上都可以看到类似“东芝关闭了它在日本的电视机厂,并把它们为国内生产的工厂迁往中国”的消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吸引着全世界的企业纷至沓来涌入中国,中国也在短短的时间内以“世界加工厂”的身份站在了全世界面前。大量国际制造厂的入驻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各大产业的发展,印刷包装业作为服务加工行业,也受益于此。
但是,近年来,中国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使得一些微利企业面临压力,同时,企业还要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源和环境的税收压力。当成本优势不再,各种压力夹击下,那么这些国际企业要么消失,要么转向国内市场。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制造巨头,靠低工资、血汗工厂、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也慢慢显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今年1月份,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国情咨文时宣称“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并在税收上对扩大国内就业的公司予以优惠。2月份,他考察了位于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的大型制锁厂商玛斯特锁公司的工厂,对该公司把生产基地从中国迁回美国大加赞赏。日本和美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回归本土”。
这样的一股“回迁潮”,同时倒逼着国内制造企业加速转型,有消息称,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很多终端大品牌(比如方便面、熟食等企业)在各地的产业基地,投资扩大印刷包装部门。一方面以期提高企业整体利润率,另一方面借由一体化生产模式缩短管理控制环节。而这样的消息,对原先的外包配套印刷包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国内不乏依靠一两笔大单吃一年,甚至围绕一个大单建厂投资、引进设备的企业,在恶劣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这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处境危险系数飙升,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的事情不足为奇。这同时也暴露出现在国内印刷包装企业的弊病--经营模式单一、竞争优势薄弱、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
在面对成本上涨、经济下滑、政策紧逼、人员流失、行业变革,以及国际制造企业回迁、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订单流失等多重压力之下,国内众多包装印刷企业该如何自救呢?
据统计,2010年,我国印刷企业达到10.44万家,从业人员366.37万人,工业总产值7706.5亿元人民币,其中,出版物印刷产值为1301.7亿元人民币,包装装潢印刷为5238.9亿元人民币,其他印刷品印刷为835.29亿元人民币,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门印刷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9.34%。2010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得到1.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100亿元,环比增长15%,销售收入1.14万亿元,环比增长17%,实现利润780亿元,环比增长25%,平均利润率达6%。印刷包装行业的变革势在必行,在这场变革中,有企业被踢出局是必然存在的事。大型企业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小型企业则走出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化的道路,而那些不顺应时代发展而动、固守陈规、满足于现状的企业必定会被淘汰。
在这样一个局势相当不明了的情况下,印刷包装行业同许多其他产业一样,经历着痛苦的转型和升级。总有突围的企业,也有仍然迷茫的企业,无论是哪一类企业,要在每一次困境中都能突出重围,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1.吐故纳新,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现在的时代,信息爆炸、节奏飞快,昨天的知识很可能被今天的知识甩下“几光年”,一步慢,步步皆慢。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以一颗“吐故纳新”的心,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即便暂时不能为己所用,但是却总能帮助分清时势,并一定会在关键时刻起到重大作用。而学习也不是盲目的,除了有针对性学习工作所需之外,可多参加官方、权威机构组织的新政策、新技术方面的学习。
2.重视人才、组建稳定的人才队伍。人才的关键性,不仅仅被印刷包装行业多次提起,也不仅仅是最近才开始提起。从古至今,人才都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宝贵财富。越是在艰难时刻,印刷包装企业越是需要有人才储备、人才培养的意识。人是最复杂的生物,最难捉摸,学问也非常大,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方法数不胜数,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宜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融合。
3.实践才能出真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设备、技术,现代的印刷包装企业应该庆幸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可以有很多案例可以参考、学习,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总需要实践才能发现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失败会有,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基础上,企业要学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4.人文精神、社会责任。这样的口号似乎过于苍白无力,在生存如此艰难的情势下,企业自身难保,何以顾及“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但是,历时的轮回永远都会证实,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发展秉持一颗公正、负责的心,这样的企业才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企业!
共有 网友评论